留侯故里寻风骨——国家级传统村落禹州市张得镇张西村掠影
-
古民居
http://www.21xc.com/pic/201807/20/a62ab263-520a-43e1-ab17-7021c2db9785.jpg 古民居 http://www.21xc.com/pic/201807/20/a62ab263-520a-43e1-ab17-7021c2db9785.jpg -
俯瞰张西村
http://www.21xc.com/pic/201807/20/364fd01d-d6f2-4fba-8531-72690f1929c3.jpg 俯瞰张西村 http://www.21xc.com/pic/201807/20/364fd01d-d6f2-4fba-8531-72690f1929c3.jpg -
闲趣
http://www.21xc.com/pic/201807/20/2023af21-0965-4339-bd45-f2cbb91cc0c5.jpg 闲趣 http://www.21xc.com/pic/201807/20/2023af21-0965-4339-bd45-f2cbb91cc0c5.jpg -
梳妆 吕超峰 徐鼎烨 摄
http://www.21xc.com/pic/201807/20/a528fd34-ff27-420f-8de6-2e83913f40cd.jpg 梳妆 吕超峰 徐鼎烨 摄 http://www.21xc.com/pic/201807/20/a528fd34-ff27-420f-8de6-2e83913f40cd.jpg
“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北宋王安石的诗,写出了汉初名士张良的风采。张良,字子房,为“汉初三杰”之一,伟大的谋略家、政治家,号称“帝王之师”,刘邦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在禹州市,有一座小村庄,与张良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并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这座村庄就是禹州市张得镇张西村。张得镇有两千五百年的建镇史,地处禹州市的南大门,又称张得寨。该寨北望三峰山,西瞻龙山,南依城父岗(又称栎松岗),三山相护。张得寨战国时原名韩里,是张良祖上五世相韩的封地,也是张良的出生地以及青少年时代学习、生活的地方。张得寨经过张良的祖父、父亲两代人经营,逐渐成为集镇。因为张良的父亲张平乳名叫张得,两汉时期当地人为感激开府之人,将这里改名为张得。
如今的张得寨的主体框架源自清咸丰年间,为防匪患,复修寨墙。因为当时其位于开封至襄阳的必经之路,街面商铺林立,粮行、烟行、土布行、中药行等有20多家,经济繁荣。在当地乡绅、商人的支持下,张得寨建筑坚固,四面寨壕宽深,与城父河相连。寨子面积约1平方公里,呈正方形,南北主街一条,长0.7公里。寨内26条街巷纵横交错,呈棋盘格局。寨内房舍多明清建筑,砖木结构,布局严整。寨内张家大院、子房寺、马王庙、朱家大院、谋圣殿等遗迹尚在。而这些遗迹,大都集中在张西村内。
在汴襄古道北侧,有一座不起眼的小瓦房,被称为“圣苑茶庵”,据记载是张良留下的一处古迹,为当年秦灭韩以后,张良变卖家产留下的一部分地产,让家仆设立了一座茶庵施舍路人。康熙二十一年曾重修此庵。
子房寺,原名子房祠,是张良的故居,张良在博浪沙刺秦逃亡后荒废。汉朝时期的张氏后人把它作为张氏的祠堂,南北朝时佛教兴盛,改为子房寺,从明清时期起香火一直很旺。
张得街内的朱氏自宋朝以来就是望族,其宅第都很考究。宅第坐西向东,一门四进。全宅除门楼外,共有房8所26间,全是砖石木结构。梁檩笔直标准,方椽四面见墨。精选青砖,砌缝如线;石块方正,白灰勾缝,两百多年,无一松动。门窗设计,合理适当。该宅布局实用得体,朴素大方,是张得寨的典型宅院。
寨西门外,有企桥,横跨在城父河上。相传是黄石公与张良授书处。企桥北有子房寺,寺东跨院为子房祠,内祀张良、黄石公、张平及张开地。寨北两公里许的望月堂村,因张良曾在此观星望月而得名。
张得古寨西南是古汴襄大道上的黑石关,黑石关是一条宽窄不一的大峡谷。据《庄子·徐无鬼篇》载:“黄帝将见大隗,问道广成子……至襄城北野,七圣皆迷,适遇牧童,问途焉。”黄帝迷途处,相传即黑石关。据传,汉留侯张良在青年时期,为了复韩灭秦大业,得到黄石公兵书后,为了练胆量和韬略,不论白天黑夜,常到黑石关,以奇石为山,以百草丛为营,演兵布阵。
村落中的古民居,张得古寨中的老商铺,显示出过去的繁荣。作为两千五百年来历代生息的村寨,有必要用文字把它们记录下来。禹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组织人员把当地关于张良的传说、古迹、记录下来,把张良传说和山水相连的自然资源相结合。以成为国家级传统村落为契机,张西村正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编者按 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许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农耕文明,留下了大量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传统村落。为了记录和传承许昌厚重的历史文化,用文字与影像记录乡村发展,许昌报业传媒集团文化生活部联合禹州市银梅可乐有限公司举办许地边村行大型采访活动,本报记者与各县(市、区)历史文化学者及摄影爱好者一起踏访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村庄,讲述其文化历史、风土人情、沿革变迁,为时代做记录,为历史留背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