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麦收时——我市“三夏”生产见闻

2020-06-05 10:31:56 来源: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 作者:



本报记者 武芳/文 乔利峰/图

俗话说:“三秋不如一麦忙。” 6月,是属于收获的季节,也是种下希望的季节。时下,全市345.17万亩冬小麦陆续完成收割,夏种也正全面展开,田间地头到处闪现着忙碌的身影,一台台收割机、拖拉机在农田里穿梭。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给粮食和农产品生产供给也带来了严峻挑战。保粮食安全是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六保”内容之一。许昌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因此,非常之年的“三夏”,“丰收”的含义更为丰富。

当前,正值“三夏”生产的关键时候,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浓浓的麦香沁人心脾,沉甸甸的麦穗诉说着农民丰收的喜悦。这中间让人兴奋的不仅是浓浓的麦香,还有“三夏”期间悄然发生的新变化。

只闻机器声 少见人忙碌

从曾经的“烈日当头、黄金铺地、老少弯腰”到如今的“‘三夏’大忙变不忙,只见机器难见人”,随着农业机械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如今的夏收正在发生着质的改变。

在建安区陈曹乡,无边的麦田被延伸其中的条条道路劈开,像一块块金色的地毯,路边成行的白杨环绕,仿佛为麦田镶上绿色的花边。大型收割机正在麦田里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收获的景象。清风徐来,麦浪送香,走近掐下一穗搓开,轻轻一吹,手掌里的麦粒饱满圆润,摸上去有轻微的蜡感。

建安区陈曹乡白雉村村民袁义军正在田头四轮车边守着。麦田里,联合收割机所过之处留下一道道麦茬,麦秆粉碎还田,麦子颗粒归仓。一趟下来收割机满载而归,从机舱中源源不断地吐出饱满金黄的麦粒,袁义军随即将麦子装包起运。“今年收成好,你看这小麦颜色就看出来了。”袁义军喜滋滋地说。

在农业机械化没有普及的年代,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辛苦劳作。那时候,夏收是个繁杂而又苦累的工程,大约持续一个月,被称作“麦天”。过“麦天”的时候,在外打工的必须扛着大包小包行李,再远也要按时赶回来“抢麦时”。全家老少齐上阵,收麦、拉麦、打麦,起早贪黑,昼夜不停,光是把麦子搭成垛就得几个小时,每天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

“以前种地全靠人力,一天忙到晚,累得要死,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现在农业机械化,省工省力又省时,只要联系好机器操作手,支付一定的佣金,用不了半天的工夫就全都收完了。人不再那么辛苦,受天气影响也小多了。”袁义军说。

说起这些年许昌 “三夏”的变化,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以下简称市农机推广站)站长纪国强感慨良多。正是他在1993年的推荐,许昌市场才开始出现这种农机“利器”。

“1993年,我从北京的部队转业回到许昌,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纪国强说,他在部队任农场场长多年,对农业机械化相对了解,回到许昌后发现,许昌农业生产力比较落后,麦子依然靠镰刀收割。

于是,他向领导推荐从外地引进联合收割机,推广新型农机。于是,市农机推广站从河北邯郸引进收割机,免费为农户收割,当年就实现了十分好的效果,受益农户非常欢迎,把省时、省力的感受传给乡邻。

次年,我市又从河北引进200多台联合收割机,对接安排到各县(市、区)作业,大多数农民都接受了收割机作业,许昌小麦机收工作顺利起步,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纪国强还积极组织有规模的跨区机收。有作业保障、能确保收入、由机手自愿参加的农机跨区作业模式在许昌率先萌发,市农机推广站开始每年组织许昌本地的收割机到河北的永年、魏县、蓟州,山东的阳谷、郓城,湖北的荆州、襄阳等地开展跨区机收。

“种地是越来越科学,也越来越轻松。小麦收好之后,我打算用播种机接着种大豆,都是机械化的,我在地头坐着等就行了。”袁义军说。

经过多年的发展,截至2019年年底,我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87.73万千瓦,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300台、大中型配套农机具1.96万台、小麦联合收割机6500台、排灌机械9.55万台。

农机合作社 “三夏”挑大梁

麦熟时节,暗香遍野。连日来,建安区兴旺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保东忙得不可开交。从南阳市跨区作业回来后,他带领合作社里的机手和联合收割机又回到本地,参加我市机收会战。

当记者在麦地里见到韩保东时,他正忙着接电话:“您好,现在这边还没有收完,后边还有人排队等着呢,估计到您那边还要再等会儿,我们随时保持联系就好。”

韩保东告诉记者,一到麦收时节,他的电话就会变成“热线”,每天都会接到很多邻村和周边乡镇预约收麦的业务。

在韩保东的合作社里,记者见到了各式各样的种粮“利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秸秆打捆机、植保机……仓库尽头,一台大型谷物烘干机宏伟壮观。

“这些都是我们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大型农机,有了它们,农业生产再也不是一件苦差事。”韩保东说,为了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几乎每年,他都会添置新的农业机械,有了农机补贴,添置这些机器实惠很多。

韩保东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种地心得是:实现机械化种地,让农机合作社具有自己的特色。韩保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台收割机一天可以收120至150亩地,他到外地开展跨区作业,一个麦收季节下来,能收割小麦4000亩,如果不算人工,一台机器就能赚3万元左右。

烈日当头、酷热难耐是农机手们长时间作业的一大困难。“以往只要一坐进操作间,就得脱光上身衣服,肩膀上搭条毛巾不停擦汗,一天下来,白毛巾变成黑毛巾。”韩保东说,现在合作社的收割机都安装了电扇,有的还安装了车载空调,太阳当头的时候,操作间内最高温度从以前的50多摄氏度降为30多摄氏度,舒服多了!

“本地麦收结束后,我还将带着农机手和收割机到河北、山东参加全国跨区作业。现在跨区作业主要是签订合同、对口支援。跟着我们合作社作业的农机手不用担心没活儿干,机械出现故障维修有保障,农机手省心又能多挣钱,想加入农机合作社的农机户越来越多。”韩保东高兴地说。

这种“签订作业合同、实行订单作业”有效避免了农机的无序流动,保证了农机手获得较好收益。“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产值,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化种田。”韩保东说。

据了解,全市目前登记注册农机合作社252家,入社社员3973人,服务农户35.07万户,入社经营土地108.11万亩,其中:自有土地8.03万亩,承包土地19.75万亩,托管土地80.33万亩;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46万台,农机原值5.26亿元,配套设施面积18万平方米。2019年,全市农机合作社年度总收入近2亿元,作业量为全市农机作业总量的2/3以上,成为粮食生产的主要力量。

让农民省心 “托”出好“钱景”

“三夏”时节,尽管不用自己收麦子,在城里打工的建安区五女店镇韩庄村村民杨翠红还是特地回到了村里。杨翠红家里有8亩小麦,有地却不用种地,从种到收她是一天活儿都没干,还得了个大丰收。

近年来,杨翠红尝试了一种新的种植模式,将自家的8亩地托管给当地的农业合作社。根据托管合同,土地集中连片种粮食,由合作社进行规模化、高标准种植。

“把地托管给合作社,俺不仅省去了耕地、播种、追肥、锄草、收割等诸多麻烦,而且不耽误外出打工,种粮的收入还增加了。”杨翠红说。

近年来,我市农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留守在家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农户普遍存在缺乏干重体力活儿的劳力,所以选择土地托管的农民越来越多。

所谓土地托管,是指部分不愿耕种或无能力耕种者把土地托给种植专业合作社或者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在不改变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收益权和国家惠农政策享有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较好地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

目前,土地全程式托管是最受农户欢迎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农户将土地交由合作社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管理,享有“种什么”的生产决策权和粮食收成的全部收益权。托管服务贯穿春播秋收,直至将粮食送到农户家。由于全程机械化耕种收割,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比农户自己耕种减少了约1/3的费用,提升了农民参与土地全程托管的积极性。

“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有效破解了‘谁来种地’的难题,推动了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和绿色发展,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推广了先进生产技术,是社会化服务直接服务农业和农户最具有时代意义的方式。”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订单农业好 增产又增收

“三夏”时节,建安区陈曹乡万庄村子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1700亩强筋小麦还没收割完就已提前“嫁出”。“我们与中粮集团、豫粮集团签订了协议,实施订单种植,不仅买种子有补贴,种出的小麦还高价回收,咱社员的收入更有保障了!”该合作社理事长万子荣喜滋滋地介绍。据了解,像万子荣这样,我市越来越多农民群众搭上订单农业的“快车”。

万子荣告诉记者,在农业农村部门的牵线搭桥和农技部门的技术指导下,该合作社去年种植的强筋小麦品种主要是存麦5号和新麦26,和普通小麦相比,每亩增产10%左右,市场价每公斤多0.2元钱,这样算下来,每年一亩多收入200元钱,这就是订单农业给农民带来的效益。

据了解,强筋小麦属于加工专用小麦品种,主要用于加工面包和提升面粉品质。但长期以来,因为强筋小麦品种少、分散种植,难以实现科学管理,小麦品质难保障,企业难收购,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市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从2016年的24.5万亩发展到2019年的80.5万亩,全部实现订单生产。仅2018至2019年,豫粮集团与我市辖区内11万农户和农业合作组织签订优质小麦种植收购订单,订单面积33.8万亩,并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左右的价格收购订单生产的优质小麦,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种植优质小麦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订单农业的产量,我市农技人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调查苗情墒情、病虫草情,通过开展面对面指导、现场诊断、微信和电话咨询等方式,指导农户因苗制宜、看苗管理,切实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万子荣很感谢订单农业模式的出现,“订单式”的种植销售模式保证了他每年稳定的收益,消除了他的后顾之忧。

“三夏”生产在全年农业生产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事关农业特别是粮食全年发展稳定大局。如今,行走在许昌广阔的田野里,我们满怀收获的喜悦,看到了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所带来的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前景。

短  评

又是一年麦收时,又是一季丰收粮!从“开镰”到“开机”、从自给自足到订单种植、从忙碌劳累到省心省力……“三夏”生产的变化,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还是粮丰农稳、生机勃勃的象征。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常态化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下,抓好今年的“三夏”生产工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振经济社会发展信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特殊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六保”要求,“保粮食能源安全”位居第四。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复种指数。当前,正值“三夏”大忙时节,全年粮食生产正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期。我们必须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坚决稳住粮食生产目标不动摇,加强指导服务,落实关键技术,抓好夏收、夏种、夏管,全力夺取夏粮丰产丰收,夯实全年粮食生产基础。

五谷丰登,并非仅仅来自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离不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说到底,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因此,我们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优化粮食储备结构,全力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粮稳则农稳,农稳则国兴。做好“三夏”生产工作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全年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毅力、更实的作风,圆满完成今年“三夏”生产任务,保持农业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势头,为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推动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作出积极贡献。

附件: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