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培养进步学生 点燃抗日热情

——探访“中共地下党联络点”灞陵中学旧址

摘要:


(使用抖音App扫描二维码, 可观看相关视频)


许昌私立灞陵中学平面图 市档案馆供图


许昌私立灞陵中学旧址已成为魏都区东大街道办事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居民楼所在地。 张辉 摄


回望百年历史,汲取前进力量。千千万万的先烈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用鲜血和生命传承了赓续不绝的红色基因,留下了无数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迹。位于市区南平定街的许昌私立灞陵中学(以下简称灞陵中学)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

创办于1933年6月的灞陵中学虽然只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了10余年,但是作为中共地下党秘密联络点和许昌学生运动策源地,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和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培养了一大批进步学子,发展了大量中共党员,在许昌学生运动史和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胸怀理想,集资创办灞陵中学

3月6日,天空昏暗,寒风骤起。南平定街北段,几棵大叶女贞立在路边。一阵寒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讲述那段不可磨灭的过往。88年前,正是在这里,中共党员贺仲莲等人集资创办了灞陵中学。

贺仲莲,1908年出生,建安区河街乡贺庄村人,许昌名士贺升平的次子。1915年,7岁的贺仲莲随母亲迁入北平。当时,中共地下党员、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王兰生曾暂住贺仲莲家,以贺家为党的活动联络点开展工作。受王兰生和其父贺升平影响,贺仲莲的觉悟不断提高。1927年9月,贺仲莲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二舅带着中共中央北方局开具的介绍信,从北平回到许昌。我的外祖父贺升平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同盟会会员和中华民国外交委员、国会议员,在许昌很有声望。因此,二舅便借他的名义创办灞陵中学,培养进步学生,从事地下活动。外祖父任名誉校长,教英语课;二舅任代理校长兼教导主任。”当日,在市区袁庄街,贺仲莲的外甥、85岁的邹全振介绍。

创办灞陵中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国民党授意资本家不能资助灞陵中学,以经济封锁的方式极力阻止学校成立。为此,贺升平卖掉煤场和位于南大街新修的两处房屋支持建校。

关于灞陵中学,《许昌文史资料》中《灞陵中学述旧》一文有这样的记载:“校门东西两侧各有几间平房,西为教导课(室)、庶务课(室),东为教员宿舍。校门口为两层青灰色讲楼,讲楼后为学生的教室。其后还有两排房子,分别为学生伙房、教师伙房和学生宿舍。后随着学生的增加、班级的增多,校园不断扩大。学校西侧有一大片房舍……后为宿舍大院,内有寝室20个左右。教学院与宿舍院有天桥相通。教学院的西边陆续购进地皮,建成一个大操场。”该描述与记者在市档案馆查阅到的灞陵中学平面图基本一致。

然而,彼时的中华大地内忧外患,纷飞的战火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虽然校园空旷幽静,我们却经常不能在校读书,因为日寇飞机侵扰,几乎无日不拉警报。”面对这样的局面,灞陵中学学生辗转城中各地上课。1940年后,这样的情况才有所好转。

示威游行,点燃民众抗日热情

当时,灞陵中学聘用了田雨三、郭洁民、陶履中、王鼎岭、路延岭、王定南等中共党员或进步人士担任教师。“在外祖父留下的文件中,有一封灞陵中学学生刘蓬于1957年写给他的信。刘蓬在信中提到,他的老师是中共党员田雨三。”邹全振说。

为传播马列主义,贺仲莲还在灞陵中学牵头成立了“科学研究会”“学生读书会”“新文字推行小组”“世界语学习小组”等进步组织。课余时间,贺仲莲和进步师生一起深入工厂、农村,宣传抗日主张,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1935年,著名的一二·九运动爆发,掀起了全国各地抗日救国的热潮。贺仲莲与中共党员郭晓裳、路延岭、郭洁民等商议决定,以灞陵中学、县立许昌简易师范学校等校的进步教师为骨干,联合许昌的青少年学生和烟农、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声援一二·九运动。

是年12月25日,按照预先部署,灞陵中学和县立许昌简易师范学校的师生走上街头,穿过北大街来到省立第四中学和私立进德中学所在的考棚街(今文化街)。然而,因一二·九运动风潮波及全国,国民党当局派人堵住了这两所学校的大门,禁止学生出入。

参与游行的学生便把“反对法西斯反动教育”的标语和砖块绑在一起扔进校内,并大声呼唤里面的学生一起游行。此外,还有一些学生翻墙跳进省立第四中学,帮助校内的学生冲破阻拦。赤手空拳的学生面对手持木棍和皮鞭守门的保安毫无惧色,高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枪口对外”等口号冲出校门,加入游行队伍。

随后,县立女子师范学校、第一小学、回教小学、中山小学的学生,许昌火车站和英美烟草公司的工人也加入了游行队伍。工人和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汉奸卖国贼”等口号,到国民党许昌专员公署请愿,提出“保障救国运动自由;给予人民群众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自由;没收日货和汉奸的企业财产;惩办屠杀北平学生的罪魁祸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五条要求。

面对群情激愤的学生和工人,国民党许昌专员公署被迫作出肯定答复。之后,游行队伍开会选举成立了许昌各界抗日救亡联合会。《河南民报》以专稿形式对此事予以报道。

因故停办,谱写壮丽革命乐章

一二·九运动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北方局等的部署,贺仲莲等以许昌县为中心,联合襄城、禹县、长葛等地的进步人士秘密组织了中华抗日救国军北路军,队伍迅速发展到百余人。

1936年1月,北方局派中共党员沈东平(原名张秉乾,河南舞阳人)来到许昌,以党员比较集中、革命力量比较强、学生运动比较活跃的灞陵中学为基地,建立了许昌县地下党支部,并担任书记。

同年7月,沈东平与郭晓裳在许昌组建了中共河南省临时工作委员会。中共河南省临时工作委员会指定成立新一届中共许昌中心县委,任命贺仲莲为书记。这一时期,灞陵中学作为“中共地下党联络点”,为地下党员提供了有效保护。

同年,因叛徒告密,贺仲莲组织起义失败,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多次遭受酷刑仍坚贞不屈。外祖父曾说,二舅最勇敢,在狱中遭严刑拷打不松口,出狱时身体羸弱、衣衫褴褛。”邹全振说,1938年秋,党组织将贺仲莲派到豫鄂边区腹地、大别山区的经扶县(新县)做地下工作。此后直到1946年在湖北牺牲,贺仲莲未再回许。

1942年,开封高中教导主任徐干青(中共党员,许昌县碾徐村人)受贺升平等人邀请到灞陵中学主持校务工作。徐干青先后聘请河南省教育界著名人士孙文谟、石静涛、马麟伯、金干庭、戴之侠等来校任教。灞陵中学“师生济济、书声琅琅,蔚然一时之盛”,成为全省进步青年的理想学府。

然而,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对进步师生的迫害从未停止,徐干青两次被捕。面对险恶形势,灞陵中学师生坚持英勇斗争。1943年秋,灞陵中学师生编排了抗日主题话剧《黑字二十八》,并连续公演数月。1944年,许昌沦陷,灞陵中学一度停办。1947年年底,灞陵中学彻底停办。

战争烟云早已消散,历史的车轮依旧向前。“作为革命时期许昌学生运动的策源地,灞陵中学培养了大量进步青年和中共党员,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乐章。”市委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科科长卫菁华说。


责任编辑: 连甲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