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点亮抗日救亡的精神火炬

——中共鄢陵县委三民学校党支部旧址往事

摘要:


(使用抖音App扫描二维码, 可观看相关视频)


三民学校旧址内的陈德馨藏书楼 冯子建 摄

本报记者 冯子建

在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里,一些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因影响深远被世人永远铭记、缅怀。鄢陵县马栏镇老庄村的中共鄢陵县委三民学校党支部旧址,就是在中原大地上遗存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时间回荡历史足音,时间印刻前进足印。1939年3月,在抗日战争最为艰苦时期,中共鄢陵县委为了支持全民抗战,积极争取当地实力派人物、抗日名将陈德馨的胞弟陈德俭进行抗日,建立了三民学校党支部,发展了地下党组织,培养了大批进步学子,点亮了抗日救亡的精神火炬,在许昌抗战历史上写下精彩的篇章。

播撒革命火种

筹建三民学校和藏书楼

3月9日,春日载阳。在三民学校旧址院内,淡红色的紫荆花含苞待放。不远处的陈德馨藏书楼,青砖蓝瓦,飞檐斗拱,在湛蓝色的天幕下更加巍峨壮观。

“老庄小学的前身是三民学校,最初的校址位于老庄村娘娘庙,面积约有五亩。娘娘庙成立有董事会,会长是金全德,董事是附近村的几个乡绅,共同管理娘娘庙的扩建、修缮等事宜。”在老庄小学任教40多年的陈根礼校长说,起初,庙内设有私塾,有教员3名、学生十几名,多数是附近村民的孩子。 (下转第三版)

陈根礼介绍,三民学校由鄢陵县马栏镇老庄村的抗日名将陈德馨的胞弟陈德俭筹建,前身是陈氏家族在村北一块空地上建立的农场。后来,陈德俭因为陈德馨笃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便将农场改为三民学校,并任校长。1936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五军第二十九师第八十六旅少将旅长的陈德馨,出资在校内建设了一座砖木架构的藏书楼,又拿出2000块大洋购置了一大批进步书籍,以供师生阅读,播撒革命火种,培育抗日力量。

“1922年,国民革命军陆军检阅使署学兵团在开封招生,广揽有志之士,冯玉祥任检阅使。”陈德馨后人陈新周回忆说,18岁的陈德馨报名应试,顺利考入学兵团,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军旅生涯。

在学兵团,陈德馨认真学习所设课程,晚上为不影响其他学员休息,曾多次拿着蜡烛在厕所面壁攻读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学术测验考试中,陈德馨的成绩多次名列前茅。两年后,陈德馨担任学兵团排长、连长。1926年,他随冯玉祥参加北伐战争,任营长。1933年,29岁的陈德馨擢升旅长,驻防山东,后被授予少将军衔。

“陈德馨十分注重家乡子弟的教育问题,利用省吃俭用积攒下的数千大洋,建造了教学楼、学生宿舍等,聘请部分共产党员为教员,购置大量进步书籍,为抗战培育了大量人才。”陈新周说。

1938年9月,日军全面进攻武汉,在异常惨烈的武汉保卫战中,陈德馨以身殉国。不久,陈德俭将陈德馨藏书楼更改为“陈德馨纪念堂”。后来,在共产党员程雨农、张仙等人协助下,三民学校党支部建立,各项教学任务得以继续开展,地下党组织活动更是有声有色,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学生,部分学生来到了延安,在组织工作、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三民学校几经变迁,成为鄢陵县中学图书借阅室,1970年前后,又成为林业部工具厂娱乐活动室。

支持抗日救亡

成立三民学校党支部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自此,中国人民历时8年之久、艰苦卓绝的全民抗战正式开始。随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1938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全面控制华中地区,来自徐州方面的数十万名装备精良的日军,在占领商丘永城、开封杞县等地区后,一路向西侵入当时的河南省省会开封,直逼许昌、漯河等地区。

“鄢陵县虽然地处中原腹地,远离抗战主战场,但是,由于毗邻开封,地理位置重要,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鄢陵县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室主任和玉杰说,抗战初期,陈德俭借助兄长陈德馨的名声和威望,招兵买马,成立了一支百余人组成的地方武装力量,成为当时鄢陵县颇有军事实力的人物之一。

据《鄢陵县志》等相关历史文献记载,陈德俭的地方武装力量装备精良,除了有大刀、长矛等“冷兵器”外,还有长枪、短枪和小门炮等现代化武器,兵丁多为当地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军事实力雄厚,战斗力较强。

1939年3月,为了有效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中共鄢陵县委决定利用党员程彦洛与陈德俭系淮阳师范学校同学关系,想方设法争取陈德俭抗日救亡,先后派遣党员程雨农、张仙、孙子良等人到该校任教。随后,孙子良、程雨农、张仙三人组成了三民学校党支部,孙子良任书记,该党支部归属中共鄢陵县委领导,豫东特委特派刘建吾以学校教员身份到该校任教,具体指导该党支部的日常工作开展。

1940年5月,驻鄢国民党二十二师政治部从鄢陵县邮局查出了写有“程彦洛收转郭书森”字样的邮件,内有《共产党支部》《左派右稚》等进步书籍,随即以通共罪名逮捕了该校教员程彦洛、郭树森等人。受此事件牵连,不久,程雨农在三民学校也被陈德俭排挤,随后离职,刘建吾也被迫转移。9月,三民学校党支部终止组织活动。后来,陈德俭在开封去世,其有两个女儿,一个在北京经商,一个在广州工作。

1941年年初,陈德俭辞去三民学校校长职务,其侄陈克谦任校长,继续办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后来,战乱不断,兵燹频繁,又遭遇旱灾,该校被迫解散,学生、教员先后离开。1946年,国民党汤恩伯总司令下属陈又新司令员,率部进入三民学校成立剿共司令部,校址变为军队驻地。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3月,鄢陵县委在三民学校旧址上成立了鄢陵县委党校,校舍是几间砖木结构瓦房,红墙红瓦,格外气派。

挖掘红色资源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英雄归故里,精神励后人。

《鄢陵县志》记载,1988年9月,经鄢陵县人民政府申请,民政部追认陈德馨为革命烈士,并为其建立德馨亭、德馨碑。随后,陈德馨以身殉国的抗战事迹,在武汉和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地相继展出,并载入《鄢陵县志》;1997年9月,陈德馨烈士事迹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英烈馆收录,向世人展出;2014年9月,陈德馨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据老庄村干部陈建民说,如今,村内已经没有陈德馨的直系亲属。陈德馨的儿子陈宝出一直生活在陕西渭南,几年前去世。陈德馨的三个女儿居住在周口、三门峡等地。退休前,她们都是普通的职工,其中,一人已经离世。

岁月流逝,时光荏苒。历经几十年的风霜雨雪,三民学校遗址仅存几间颓圮的青砖瓦房,及一座古朴沧桑的藏书楼,飞檐斗拱,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硝烟滚滚的烽火岁月,战争年代里书声琅琅的校园生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民学校党支部旧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仅仅存在了近两年时间,但是,正是华夏大地上的众多如三民学校一样的进步学校,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革命思想的仁人志士,汇聚起了强大的抗日救亡力量,中国人民才能夺取抗战胜利,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

“三民学校遗址是历史留给老庄村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老庄人骄傲和自豪,应该深入挖掘、整理。”该村党支部书记金相新说,下一步,有关部门将对包括德馨亭、陈德馨藏书楼等在内的三民学校旧址,进行系统挖掘整理,进一步提升改造,打造成为一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行力量。如今,在陈德馨烈士精神感召下,老庄村和我市的其他村庄一样,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做强花木产业种植,发展村集体经济,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抓好生态环境美化,打造旅游富裕乡村,带领越来越多的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日益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 连甲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