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许昌暴雨,为何来得这么猛烈?

摘要:

7月21日天气雷达图。许昌市气象台供图


许昌气象站技术人员对自动站进行检修。李文峰 摄


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数十年来最强降雨……连日来,在许昌人的朋友圈,暴雨刷屏。受强降水影响,我市出现洪水、内涝、街边车辆被淹等险情,雨情也一直牵动着全市人民的视线。为何许昌雨势如此猛烈?此次降水过程有什么样的特点?7月22日,许昌市气象局副局长王红燕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许昌究竟下了多少雨?

7月17日以来,许昌出现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强降水时段主要集中于19日白天至7月21日夜间。

监测显示,7月19日7时至7月22日6时,全市平均降水量307.8毫米。其中,全市降水量超过500毫米的站点5个,250毫米—500毫米的站点72个。最大降水量出现在禹州庄沟,为591.3毫米。

王红燕表示,本轮降雨呈出现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小时雨强大、极端性强的特点。鄢陵陶城,最大小时雨强107.6毫米,过程降水量518.9毫米,同时突破了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过程降水量禹州庄沟591.3毫米、小靳庄582.6毫米,也突破了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从7月19日7时至7月22日6时,在许昌市区,超250毫米以上站点12个,100毫米—250毫米站点7个。其中,艾庄428.7毫米、张潘380.5毫米,中心城区321.2毫米,城区已出现明显内涝和积水。

许昌市气象局工作人员正在观测天气。 记者 许廷合 摄

许昌历史上都有哪些暴雨?

据《许昌市志》记载:“1919年7月至9月,许昌县、长葛县、鄢陵县连降大雨,河道漫溢决口。许昌县、长葛县农田被淹,许多房屋被冲塌,京汉铁路被冲毁;鄢陵城北和城南至陶城一带尽为泽国。”

而在《许昌史话》中,也对1919年许昌大水有着详细描述:“1919年许昌夏秋之间雨水之大,人民受灾之重,惊动全国,成为各大报纸的重要新闻,这在许昌近代史上尚属首次。”

王红燕介绍,许昌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复杂多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而相对较近的一次强降雨,则是发生在2006年。

据介绍,2006年7月2日,我省中东部地区出现罕见的特大暴雨过程,强雨带呈东西走向,全省12个站点出现暴雨,6个站点出现大暴雨,1个站点出现特大暴雨。长葛市出现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335.9毫米,突破该站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强降水造成农田被淹、河流暴涨、水库调闸放水,部分路段及桥涵被冲毁。

王红燕说:“今年7月19日至7月22日,我市出现的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过程,从影响范围、降水强度、持续时间和极端性等方面,都超过了2006年7月2日长葛特大暴雨过程。”

造成强降雨的原因是什么?

王红燕表示,本轮强降雨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黄淮低涡及台风“烟花”远距离影响。

在此次强降水过程发生之前,许昌位于副热带高压西南侧、低涡西北侧,水汽输送和辐合条件不显著。

7月19日,低涡系统减弱南调,其外围偏东气流与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外围东南气流贯通发展,东南风急流携带大量水汽向我市上空输送,配合地面弱冷空气和超低空急流、辐合的影响,自7月19日至7月22日,我市出现连续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天气过程。

“此次强降水天气的发生,有台风远距离水汽输送的作用,也有超低空急流和辐合系统的共同影响,产生的雨量和造成的影响比较罕见。”王红燕说。

近期我市的降雨还多吗?

王红燕介绍,7月24日至7月26日,我市以多云到晴的天气为主。在“七下八上”防汛的关键时期,我市降水量呈偏多趋势,预计较常年偏多两成左右,仍需加强防汛工作。

据了解,针对此次强降水过程,全市气象部门升级进入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Ⅰ级应急响应,汛期气象服务领导小组成员全体在岗值守,一把手靠前指挥,气象全体人员严阵以待,全力做好气象服务工作。一是提高信息报送频次,每三小时报送预报预警信息,每一小时报送雨情信息;二是扩大信息发布范围,通过决策短信服务平台日均发布气象信息3000余条次,向全市移动、联通、电信约385万手机用户全网免费发布暴雨、大暴雨天气预报;三是提升预报服务效益,加强与省气象台、周边地市气象局会商研判,提前三天做出准确预报,不间断跟踪雷达,及时发布短时临近预报和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