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6 08:45:23 来源: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 作者: 记者 孙江锋
我要分享:
高车贾村由木杆秤与秤砣、秤盘组成的地标建筑。 记者 孙江锋 摄
←原在车氏祠堂供奉的明故浙江布政司左恭议车明理之牌位。 记者 孙江锋 摄
↑正德年间《长葛县志》关于车明理的记载。 资料图片
《宰相刘罗锅》主题曲《清官谣》中唱道:“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砣是老百姓……”电子秤,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很熟悉也离不开。过去的木杆秤现在很少见,但其发明创造不但凝聚先民的智慧,还蕴含优秀的传统文化。
你可知道,许昌长葛董村镇是闻名全国的衡器之乡,鼎盛时期,这里年产木杆秤百万支,行销全国。木杆秤技艺始于明末,传承近400年历史。
这里还隐藏着“中原衡器第一村”——高车贾村,本期《许昌往事》带你走进高车贾村,探寻这里的时光旧事。
村名由三个姓氏组成
6月21日,天气炎热,火球般的太阳高挂,发出耀眼光芒,大街上人影稀疏,人们都躲进了舒适的空调屋。
从许昌市区一路驱车向东北方向行驶,就到了长葛市董村镇。高车贾村在董村镇的东北部,东临开许路,西临新107国道。村庄共2400多口人,不大不小。
“这是我们村第二任支部书记高天喜,今年80多岁了,村里的历史,他能说得上来。”一进村,高车贾村党支部书记孙喜营就热情地为记者介绍。
高车贾,初听村名,未免觉得奇怪。三个毫不相关的字,怎就组合在一起成了村名?
老书记高天喜道出其中的缘由,“高车贾村民的来历,是由高姓、车姓、贾姓三个姓氏组合起来,形成的村名。”高天喜说。原来,高车贾村下辖高庄、车庄、贾庄和孙拐四个自然村。高姓、车姓、贾姓是村中大姓,族人较多,当时的村民商议后由三姓合并成村名。许是因为将孙姓加入其中,叫“高车贾孙”或其他排列组合有些绕口或不便记忆,孙姓没能“入选”村名。
其实,村庄名称大多与村民姓氏关系密切,很多村名都与村民的姓氏一致,比如张姓村民聚集的村落,起名就叫张庄,李家人聚集的村落就叫李家庄。
村名与姓氏文化都流传有故事,高车贾村也不例外。
“我们村南有东西两个村,一个叫大司马,一个叫小司马,与我们村形成‘品’字形状,自然村车庄在中间,就像是古代的那种马车。”高天喜说。
于是本地人都说,这是前面两匹马(大、小司马村),中间拉着车(车庄),带着高姓人(高庄),一起往高处走。
“这是一种民间流传的说法,并不代表什么。通过这种形式,表达的还是人们积极向上的一种愿望。”高天喜介绍说。
车氏祠堂见证百年历史
祠堂,是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在高车贾村原有车氏祠堂,高大巍峨,见证村庄百年历史。
可惜的是,车氏祠堂几经修缮,2018年为了支持国家规划宅基地和村村通公路建设,车家人自行把车氏祠堂拆除。如今,只留下车氏族人中名望最高的车明理进士、车阳健岁贡二位先人的牌位,存放村委会大院的简易房内。
但我们仅从留存的牌位上,也能窥见高车贾村车氏家族曾经的繁荣。
其中一个牌位中间写:明故浙江布政司左恭议车明理之神位,右侧小字注明:成化甲午举人乙未进士。
明代下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左恭议为布政司职官,通常下放到各“道”,掌管业务性和分区性道,分道理事,有实际权职。成化是明代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
据说,车明理出身世家,曾祖父车行远,祖父车通,父车全。车明理因其父为官,因此年少就入县衙做学生,之后参考乡试。成化十年(1474年) 中甲午科进士。《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九记载:弘治六年(1493年),升南京户部郎中车明理为浙江布政司左参议。
明代1517年之前,长葛的史志相当缺乏。为弥补这个缺陷,正德十二年(1517年),66岁的车明理主持编辑了《长葛县志》。
据《长葛县志》记载,在明弘治年间,车氏已经在高车贾村形成名门贵族。但因年代久远,朝代更迭,战乱频繁,地域间信息阻断,车氏族人或移民、或避灾荒,先后迁至大江南北,乃至海外,高车贾村车氏遗失了族谱,不知始祖从何而来。《车氏源流大观》一书记述,长葛市车姓聚居地原在老县城东和邻近尉氏县洧川镇的乐智乡车实村,是高车贾村车姓较早的居住地,但其说法有待考证。
如今,高车贾村以车姓人口最多,约1200人。
“中原衡器第一村”
提到高车贾村,绕不过木杆秤。
在高车贾村西头路北侧建有一处由木杆秤与秤砣、秤盘组成的地标建筑,秤杆长4米,前后两个秤砣有一米多高。秤盘下椭圆形的底座上写有“高车贾”“中原衡器第一村”等文字。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木杆秤可以说是家家必备的称重工具,尤其在农村,一家通常有两三个长短不一、大小不等的木杆秤。
高车贾村木杆秤制作始于1615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1960年,全村以星称为业的人数占全村的五分之一。木杆秤远销西藏、新疆、云南、贵州等省。
在孙喜营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高车贾村木杆秤制作技艺展示馆,馆内摆满了村里遗留下的制作木杆秤的各种工具,足有数百件。墙上的文字记述了木杆秤的产生到电子秤出现的历史发展过程。
“高车贾村木杆秤技艺系世代口头相传,且传男不传女。”孙喜营介绍说,《安徽计量志》中就有“长葛三岁娃娃会做秤”的记载。
高车贾村木杆秤制作技艺要追溯到400多年前,据说1615年到1635年,长葛因战祸灾害,人丁稀少,田地荒芜,山西流民不时迁移到长葛。一位会做木杆秤的王姓师傅来长葛后,在东罗庄和小赵庄收徒传艺,开创了手工制秤业。王姓师傅卒于长葛,葬于吴岗南边的大杨树下,至今坟墓犹在。逢年过节,长葛的秤工都要前去祭祀。
“也就是那时候,木杆秤制作技艺流传到我们村,逐渐兴盛,闻名全国。当时,我们村的衡器厂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所以才有了‘中原衡器第一村’的称号。”孙喜营介绍说。
责任编辑: 龚政明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