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西周初年,源自黄帝部落的妘姓氏族,子嗣兴旺。后来,妘姓后人求言,分封于鄢,率众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北部(今彭店镇境内)一条南北走向的高岗之上,筑起高大城墙,建立鄢国。
《鄢陵县志》记载,鄢国城邑分为内城、外城,内城又称紫禁城,高于外城,两城均为土夯层筑成,坚固无比。鄢国故城的建城规制、构筑模式、构筑方法等,在我国早期城池建筑史上,实属罕见,影响深远。
公元前769年,鄢国被郑武公所灭,废国为邑,并把此地纳入郑国属地。后来,由于战乱兵燹、人为毁坏,鄢国高大的内外城墙,渐渐消失,仅留下部分残缺外墙。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刘东亚、安志敏等人对鄢国故城遗址进行系统考证,首次对故城的文化堆积、文化内涵、文化特征、时代延续、发展序列等进行了准确定位。
随后,鄢陵县组织人员于1975年、1978年两次对鄢国故城遗存进行挖掘整理,先后发掘出彩陶罐、素面灰陶罐、绳纹陶盆及附加堆纹陶器残片等各式各样的陶器,特别是陶器上的网状方格、三角纹、带纹、水波纹等,纹饰多样,丰富多彩,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审美价值。
2023年6月20日,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下的故城遗址,古朴沧桑,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千年往事。
68岁的赵俊峰曾任鄢陵县文联主席,十分熟稔当地的人文历史。据他介绍,鄢国故城坐北朝南,为南北长、东西窄的多边形,高4米至5米,底宽10米左右,下部夯印微凸,上部为平板筑,以古城村为中心,四周辐射赵家村、范家村等13个自然村;外城城墙系砂姜土夯筑而成,南、北城墙基本平行,其中,南城墙长921米,北城墙长600米。东城墙由南向北发生了3次转折,分为4段;西城墙发生1次转折,分为南北两段。
鄢国故城内城为标准长方形,基高4米至6米,东西长311米,南北宽289米,总面积约8.1万平方米,且内城处于鄢国故城的东部,其东城墙与外城东城墙基本重合。
“数千年来,故城历遭损坏,外城城墙仅存西南部4段残壁,长约300米,高度1米至8米不等。内城原貌尚存,遗址较为明显。”赵俊峰说,从考古发掘来看,外城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尤以战国、西汉时期的文化堆积较为丰富,历史文化价值最高。
赵俊峰介绍,地处中原腹地的鄢陵,沃野千里,交通便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先后在此发生了郑伯克段于鄢、晋楚鄢陵之战、唐雎不辱使命等重大历史事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郑伯克段于鄢》记载,郑武公从申国娶了妻子,叫武姜,她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两个儿子。“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寤生就是胎儿难产,脚先生出来。难产的郑庄公受到母亲姜氏的厌恶,却爱共叔段,欲立之,郑庄公弗许。
后来,郑庄公即位后,姜氏积极策应共叔段谋反叛乱。对于共叔段的反叛行为,郑庄公一直引而不发。当共叔段起兵“入于鄢”造反,“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郑庄公赶跑了弟弟,又把母亲囚禁起来,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赵俊峰说,不久,郑庄公就后悔了,这时,大臣颍考叔给郑庄公出了个主意:“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郑庄公采纳了颍考叔的建议,走进地道去见母亲武姜,高兴地唱道:“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氏走出地道,高兴地唱道:“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如今,鄢国故城遗址东北部有一个洞口,围栏外竖立一标识牌,上书:“郑庄公掘地见母洞遗址”,洞内面积有三间房子大小,为黄土夯层,十分坚固。
2013年5月,鄢国故城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加以保护,该遗址对人们研究古代人类生活习俗、劳动生产、社会发展、城池构筑等有极高价值。
谁曾想到,如今,这座仅存断续残墙的鄢国故城,曾经是郑伯克段和晋楚大战的古战场?金戈铁马之声,穿越千年,又在耳畔响起。
这个湮灭历史深处的鄢国故城,何时才能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把厚重历史遗存演化成为活态文化,造福桑植,泽被后世?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