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寻禹·探源全媒体系列报道第24期 禹迹图篇

2023-09-19 09:47:38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邓雷 杨红卫 刘俊民 吕超峰

我要分享:

摘要:

寻禹·探源全媒体系列报道第24期 禹迹图篇

禹迹图:追寻大禹治水足迹

本报记者  邓雷  杨红卫  刘俊民/文  吕超峰/图


禹迹图篇

在绍兴市鉴湖研究会办公室里,三张挂在墙上的“特殊地图”格外醒目。这三张地图分别是《绍兴禹迹图》《浙江禹迹图》和《中国禹迹图》,地图上的那些“点”是一个一个的禹迹。

何为禹迹?禹迹是根据史料中有关大禹治水及其活动足迹和传说的记载,至今留存的有关大禹的祭祀活动、纪念建筑设施、地物表征、碑刻题刻、地名遗存物等不可移动的自然、历史物质遗存、遗址、遗迹。

“作为我国第一幅突出重点、学术性强、较全面编录大禹文化遗产的分布图,《中国禹迹图》是在传统文化印记的研究、保护、传播、弘扬上的一次重要创新和示范。”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中国禹迹图》主编之一邱志荣说。

邱志荣


缘起《绍兴禹迹图》

《中国禹迹图》为何能在绍兴首发?这要从6年前的一次访日活动说起。

在2017年的一次绍兴专家访日之旅中,日本著名大禹文化学者植村善博先生问道:“我们绘有一幅《日本禹迹分布图》,境内132处禹迹遍布日本北海道至冲绳的南北各地。你们有没有禹迹图?”一时间问住了大家。

“虽然绍兴是大禹重要活动地和归葬地,禹迹俯拾皆是,然令人遗憾的是,当时国内的确还没有一张系统的禹迹图。”9月1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那次对话,绍兴市文史馆副馆长何俊杰至今仍觉尴尬。

正是这次日本之行,坚定了绍兴市编制禹迹图的决心。从日本回来后,绍兴市立即组织专家、学者启动了《绍兴禹迹图》的编制工作。2018年4月,《绍兴禹迹图》完成并发布。

这张由绍兴市委宣传部和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联合编制的《绍兴禹迹图》,分为“前言”“图”“表”“照片”等部分,撷取了以大禹治水为主体的历史文献记载、民间故事传说、现存纪念建筑、地名等,共有禹迹127处。其中,陵、庙、祠类21处,地名类22处,山、湖等自然实体类25处,碑刻、摩崖、雕塑类59处等,共收录有代表性的照片14张。

作为全国第一张区域性且完备、系统编录大禹在绍兴文化遗产的分布图,《绍兴禹迹图》很快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也交流到了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随后,应社会各界建议,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倡导并支持在全省范围开展禹迹普查活动,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等部门和单位肩负起了重任。在全省各地及相关部门配合支持下,经过一年努力,专家、学者又完成《浙江禹迹图》全部编制和出版工作。最终出版的《浙江禹迹图》不仅有正图,还有大量的考释和附录,共计30余万字,是一部学术专著。

浙江禹迹图


《中国禹迹图》问世

《绍兴禹迹图》《浙江禹迹图》在国内外引起的广泛影响,让《中国禹迹图》的编制迅速提上日程。

经过专家不懈努力,2022年4月19日,由绍兴市文广旅游局和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联合编制、中国水利博物馆和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参编的《中国禹迹图》首发,打开了大禹研究的新视野。

《中国禹迹图》共收录全国323个禹迹点,涉及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属长江、淮河、黄河等11个流域。其中,共收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计不可移动遗产308处、可移动文物13件,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中国禹迹图》共收录浙江省禹迹点44个、河南省禹迹点36个、四川省禹迹点55个、安徽省禹迹点9个。

“盖九州之中,禹之迹无弗在也,禹之庙亦无弗有也。”用这样一幅《中国禹迹图》,就直观而充分地说明了大禹文化在全国传播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图上展示的323个禹迹点,是我们从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上千个禹迹点中精选出来的。”邱志荣向记者介绍说,《中国禹迹图》的编制是一项文化创新和探索性工作,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新的历史时期文化研究的科学排序和展示,一项新的研究成果,一个新的文化起点,是破解历史文化大案的一项重要基础性研究,编制要求高、地域广、难度大。

“早在北宋时期,就有《禹迹图》问世,绘刻禹迹山川150多处,被誉为‘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作品’。”邱志荣表示,《中国禹迹图》的诞生凝聚了众多编者长期研究、实地考证的学术成果,综合了全国各地诸多专家、学者、大禹文化爱好者的智慧与心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多名学者开始了对各个禹迹的走访、考证,历时已近30年。这些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考察的调研数据,都是编制《中国禹迹图》的珍贵原始资料。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文化积累、支持和帮助,是最终取得成果的最重要保障。”

“《中国禹迹图》信息量大,制图规范。”负责绘图的设计师戴秀丽说,全图由“正图”“说明”“表格”“照片”“资料汇编”等5部分组成。“比如,在正图的底图处理上,我们用设计软件将上千个矢量图层中整合成了地形、山脉、水系、国家、省及地方分界线、经纬度、海岸线等十几层基础图层。”

中国禹迹图


宋代已有《禹迹图》

宋代《禹迹图》被西方汉学家李约瑟称为“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作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

现存的《禹迹图》有两方石刻图:一幅保存在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为南宋时刘豫政权阜昌七年(1136年)刻石;另一幅藏于江苏镇江焦山碑林,是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刻石。

这两块刻石图名、比例尺、内容基本一致。西安《禹迹图》石刻地图原置于凤翔府岐山县的县学中,刻于《华夷图》同一石碑的反面。图面长约80.5厘米,宽约78.5厘米,描绘了宋朝时期中国的全景。图上手方框内题有:“禹迹图,每方折地百里,禹贡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阜昌七年四月刻石。”注明了图名、比例尺、地图内容和时间等,相当于现在的“编辑说明”。

《禹迹图》基本为正方形,方位以北为上,定向上北下南,与现代地图一致。该图采用“计里画方”的绘制方法,横方71,竖方73,全图总共有5113个边长为1厘米的方格。每方折地百里,换算成比例尺相当于1∶500万。图中河流的位置、走向以及海岸轮廓线与现代实测编绘地图非常接近。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是《尚书·禹贡》中描述的大禹十三年历经磨难、遍走华夏的功绩。其地理记载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书中以自然地理实体(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分当时天下为九州。《禹迹图》取“芒芒禹迹,画为九州”之意,在内容上将“禹贡山川名”冠以图首,表明绘图者对我国最早的地理经典著作《尚书·禹贡》的重视和尊崇。《禹贡》中所论述的名山大川,大都被标绘在图上。

《禹迹图》收录了86条水,以及大野泽、荥泽、巢湖、太湖、彭蠡、洞庭湖、青草湖、青海、流沙、滇池等10个湖泊,收录如此之多的山水地名,在宋代地图中是非常罕见的。从现代地图的角度来看,更像一幅水系图:图上黄河、长江等大水系主流突出,分级明确,河流线条刻绘得清秀光滑,上细下粗变化自然,清晰流畅,反映出流水由小变大、河面由窄变宽的实地情况,与现代地图河流的表示方式无二。

北宋《禹迹图》


禹迹图意义重大

“《中国禹迹图》是破解学术大案的基础,相信能解决大禹学案的许多争论问题。绍兴开了头,有开拓之功。”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大禹研究专家、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充分肯定了《中国禹迹图》的学术价值。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于冰也认为,《中国禹迹图》的编制意义重大,将各方面文献资料汇总整理,包括文物信息、地名信息、史料信息等,为今后考古实证研究提供了宝贵线索和方向。

“不断创新发展,深度挖掘大禹文化,开展多学科、跨区域研究,编制新时代综合学术、文史研究成果的禹迹图,是历史必然,也是时代要求,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撰写《中国禹迹图》编制说明时,邱志荣郑重地写上了这句话。在他看来,大禹文化的发展史,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大禹文化是活态的,具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文化复兴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凝聚力。从历史记载结合考古发掘来研究、证明、丰富大禹文化,实现传承、弘扬、转换,任重道远,璀璨光明。

禹迹图的编制更需要规范。2022年,绍兴市将制订《禹迹图编制导则》列入大禹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课题项目,并由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和绍兴市鉴湖研究会具体承担。经过一年多的起草、论证、修改,该课题顺利结题。据了解,导则共8章22节,内容涉及禹迹的定义,禹迹图编制的原则、资料要求、成果形式、评审要求和发布形式等。邱志荣特别说明,这份导则对编制规范的禹迹图将起到重要作用。

“这种首开其先的绍兴实践,虽然还只是地方标准,但已经对于省内、国内,甚至东亚的禹迹留存地区起到了示范意义。与《中国禹迹图》同时发布的还有经过翻译校正的《日本禹王遗迹分布图》和《韩国禹王遗迹分布图》。也就是说,《东亚禹迹图》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了。”何俊杰认为,研究与传播大禹文化,已渐渐成为一种链接城市的文化现象,对研究、传承和推广大禹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何俊杰.jpg

何俊杰


寻禹·探源报道顾问团成员

(排名不分先后)

刘海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赵春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新砦工作队队长赵海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

方燕明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瓦店和王城岗工作队原队长

王吉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蚌埠禹会村遗址工作队原队长

何俊杰  浙江省绍兴市文史馆副馆长

教之忠  禹州市著名文化学者

刘俊杰  具茨山上古文明发现者


(扫码观看视频)

(扫码观看图文)

编辑:刘靖雯      校对:吕    科

责编:龚政明      终审:刘俊民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