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思想的光芒(2)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唱响丰收之歌

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取得新突破。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在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考察时的讲话

本报记者 孙江锋 李旭光 黄增瑞 文/图

今冬大雪飘,来年收成好。许昌大地,一场雪后,一望无际的麦田静谧无声,却孕育着春天的希望。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许昌的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75万亩左右、产量保持在280万吨以上,为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了许昌贡献。

农关国本,粮系民生。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许昌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同时,用“农头”扛起“工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实佳面粉、世纪香食用菌、盛田三粉等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节而起、发展壮大,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色。

这是许昌在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中提升土地“含金量”的智慧担当,也是许昌稳稳扛起“粮袋子”、鼓起“钱袋子”的生动实践。

image.png

2023年夏季,许昌小麦丰收情景。

育好一粒种,薪火相传逐梦良田

粮食安全,从选好一粒种子开始。

12月22日,在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的试验田里,“老田”边走边看,不时拨开麦苗,偶尔拔上一两株,仔细查看根系、分蘖和长势,详细了解苗情。

“老田”名叫田香伟,是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因为常年跟土地打交道,大家都叫她“老田”。

“冬至过后,天气日趋寒冷,要及时下地查看降温对麦苗的影响,关注麦苗冻害情况,适时浇封冻水,帮助麦苗安全越冬。”田香伟说。

种子是小麦的“芯片”,关系中国人的饭碗安全。一个新品种从做组合、选育、试验到推广至少需要10年,有的甚至需要十几年。

田香伟说,决定小麦产量的要素有三个,分别是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这三个要素相互制约,亩穗数多,则穗粒数少;穗粒数多,则千粒重低。

试验田里种植有2万多份育种“材料”。田香伟每天都要“巡视”这些育种“材料”,从白天到黑夜,最多一周时间看一遍,每天的步数都在2万步以上。每天2 万多步,田香伟一走就是28年。自1995年从农校毕业后,她就加入许昌“农人”大军,一直从事小麦育种工作。

“农业科学研究,没有惊天动地,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一点一滴的积累。”28年来,田香伟就像图钉一样钉在麦田里,坚守为国家培育优良麦种的初心!

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田香伟取得了诸多有代表性的小麦育种成果——审定通过农作物新品种17个,取得科技成果15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授权2项,获得许昌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 项、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

近年来,在以田香伟为代表的“育种人”共同努力下,我市先后有11 个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审定,每年都有新品种参加国家、省试验。2022—2023年度,我市参加国家、省小麦中间试验的品种有15 个,其中品比试验新品种5个、区域试验新品种7 个、生产试验新品种3个。

“农业科研要有思路,有了思路还要实干,光有思路不实干不会有收获,必须到田间调查研究!”田香伟表示,作为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她希望未来培育出更多科研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为传统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

image.png

2023年6月,禹州“网红”段浩浩在直播间卖玉米等农产品。

种好一亩田,科技赋能“智慧耕田”

科技种地,让农民有赚头更有奔头。

在建安区陈曹乡尚庄村,村民尚金水拿着磁卡,在机井上一刷,一台全自动喷灌机边浇水边移动,将细密的水雾喷洒在田地里。“这台全自动喷灌机一天可以浇100多亩地,省时、省力、省工。”尚金水兴奋地说。

1800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曹操在此地周边实施“许下屯田”。如今,这里成为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各种现代化农业设施让人感受到科技种地的“魅力”。

“现在,种田已从‘汗水农业’迈入‘智慧农业’新阶段。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新科技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尚金水说,科技种地早已不是新鲜事,使农业生产变得轻轻松松。

在许昌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科技种地正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引擎。

在建安区五女店镇南街村,种粮大户赵保献拿着一根玉米棒说:“一排有37颗玉米粒,共有16排,亩产500公斤肯定没问题。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许昌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河南省种粮大户”“全国种粮大户”……这些荣誉都是赵保献近10年种地得来的。

今年,凭借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赵保献的2000多亩地实现玉米、大豆“双丰收”。其中,玉米亩产约500公斤,大豆亩产约100公斤。

良种配良法,亩产才能节节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既能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又能扩大大豆的光照空间;既有高产量,又有高收益。目前,全市已推广种植6万亩,真正实现一地‘双丰收’,让农民种地更有底气。”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袁建生说。

“一个人也能种好千亩地。要想在土里‘刨金’,必须依靠机械科学种田。”赵保献说。

这些年,赵保献先后购置了玉米收获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自走式喷杆喷药机、卷盘自动喷灌机、无人机等农机具30多台(套),累计投资超过300万元。

“一架无人机10分钟能喷洒农药20亩,抵得上100名工人同时作业。一台喷灌机一天能浇50亩地,可代替二三十名工人……农机给力,种地省力!”赵保献兴奋地说。

农机成为好帮手,颗粒归仓促增收。目前,我市机播面积稳定在600万亩,农机总动力达409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率达91.52% 。2022年,我市粮食总产量达298.09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机播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筑牢了粮食稳产增产基础。

截至目前,我市在267个行政村完成了7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的建设任务,建成了全国技术集成度最高的节水灌溉示范区,累计建设了400余万亩高标准粮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image.png

地头堆放的将要播种的麦种。

带动一条链,产业生“金”致富农田

面粉生产也有高科技。

“原麦上料后,经过清洗、烘干、研磨……几十道工序,不到20分钟就能制成面粉。”实佳面粉制粉车间经理张索康说。

在位于禹州市花石镇河东张庄村的实佳面粉生产车间,一粒粒小麦经过研磨、筛理、清粉、配粉等工序,变成了一袋袋雪白的面粉。

6层楼的生产车间里,仅有2 名技术工人值守在中心控制室。张索康告诉记者,眼前这令人惊叹的生产加工速度,得益于智能化设备的加入。科技的力量,让面粉生产这个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我们的面粉生产设备是斥资近3000万元从瑞士布勒公司购进的,清理车间、制粉车间和配粉车间的数百台设备及所有麦仓、粉仓均由一台计算机集中管理。我们公司年加工小麦达20万吨,是集面粉加工、产品研发、粮食储存、粮油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集合型企业。”实佳面粉董事长石红松说。

依托面粉生产,2017年,实佳面粉向下延伸产业链,创办了河南原谷原麦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原谷原麦),每个月可生产100多万个包子。如今,原谷原麦以“立足许昌、辐射中原”的发展战略,已开设200多家门店,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

从一粒种到一粒麦,再到一袋面粉、一个香喷喷的包子,小麦的每一次“蜕变”都意味着一次转型升级,意味着价值提升、产业链延伸。

从农田到餐桌,许昌的粮食产业链蓬勃发展。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共有纳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油信息统计系统的粮食产业企业47家。2022年,我市粮食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5484亿元,处理粮食能力达154.3万吨。格皓特农业、三丰面粉、凤舞面粉、豫粮面粉、实佳面粉、禹雪面粉等粮食产业县域龙头初步形成。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在麦田做文章,向麦田要产业。”在许昌,一方方最常见的麦田,正演绎着乡村振兴新故事。

许昌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粮食安全作为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中国人饭碗里装上更多“中国粮”作出贡献。一幅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壮丽蓝图正在广袤的许昌大地铺陈开来,释放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龚政明 杜鹏勃      校对:张文正

责编:杨仪        终审:刘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