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雷 王利辉 艾胜利 郝谊纳
许昌以“三个不相信”精神引领治水兴水,从缺水之城蝶变为“水声中醒来的城市”。 本报记者 牛书培 摄
核心提示
2023年12月24日,长津湖战役胜利73周年纪念日。
清晨,在驻许杨根思部队军营,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的雕塑把世人的记忆拉回到那段血火交迸的历史——
1950年冬的朝鲜长津湖战场上,奉命坚守小高岭阵地的杨根思发出“三个不相信”的铮铮誓言。在弹药耗尽的危急关头,他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铸就了一座彪炳史册的英雄丰碑。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90 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专门提到了杨根思的“三个不相信”誓言:“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73 年弹指一挥间。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和平发展年代,“三个不相信”精神能否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作为杨根思部队的驻地,许昌先后 6 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在这座双拥“基因”深深根植的城市,人们用实践证明“三个不相信”精神的永恒价值。
从“干渴之城”到水生态文明城市——“三个不相信”精神带来民生红利
12月24日,星期日,许昌护城河春秋桥东码头,20多人的购票队伍从售票窗口排到了桥面。护城河内,一艘艘仿古式游船满载游客,有序往来。
花3元钱购买船票,头发斑白的赵立民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坐上了“灞陵号”。“我活了81岁,能坐咱护城河游船看两岸的风景,真开心!”他笑着说,“搁以前,这事儿想都不敢想。”
许昌有着“莲城”美誉,但数十年来一直是一座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10。
几乎每个“老许昌”都有挥之不去的缺水之痛——夏天自来水供不上,半夜还在街上排队接水。因水资源不足,许昌与许多重大投资项目失之交臂,更是为争夺水资源与相邻地区连续多年打“夺县争水”之战。
“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机会,我们也要百分之百的努力争取,不相信解决不了许昌的用水问题!”2013年,许昌人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境而过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精心谋划了以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引领,包含水系连通工程和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在内的三大水利项目,一段波澜壮阔的治水兴水之路正式开启。
解决“水之源”,许昌“南调丹江水,北引黄河水,蓄住天上水,拦住过境水,开发再生水”,把南水北调分配的每年2.26亿立方米水用作城乡居民饮用水,把过境的汝河水、调引的黄河水、提质达标的再生水作为城市水生态建设的保障水源。
开发“水之利”,许昌实施了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投资55.5亿元,对市区3条河流、5个湖泊统一改造、全部连通,打造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新格局。
如今,许昌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通过验收的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树立了“中西部地区资源性缺水型城市治水兴水的典范”。以“三个不相信”精神引领治水兴水,饱尝缺水之痛的许昌,完成了水的充盈与回归。
从“许脏”到全国文明城市——“三个不相信”精神带来城市蝶变
仲冬时节,漫步许昌市区,畅通的道路,精巧的建筑,整洁的市容,构成一幅和谐宜居的美好画面。
与20多年前相比,城市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彼时,许昌城区面积狭小、道路狭窄、垃圾满地,“晴天刮风一嘴沙,雨天淋雨一身泥”,曾因“脏乱差”被省委机关报点名批评,被前来调研的省委主要领导称为“许脏”。
知耻而后勇。2001年3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创“三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会,毅然带领许昌人民走上了持续创建之路。
当时,城市建设“欠债”很多,基础设施不完善,特别是城市旱厕脏乱问题严重,“一间破屋一盏灯,苍蝇蚊子乱嗡嗡”,仅有的几个水冲式厕所还是收费厕所。甚至有人说:“连个厕所都搞不好,‘许脏’还想创卫生城?简直是做梦!”
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允许“许脏”的面貌“涛声依旧”!从誓言创建的第一天起,市领导几乎把双休日变成了“现场调查办公日”“明察暗访日”,以惊人的精力和高效的效率带动创建工作开展。
市创建办公室工作人员王海呐讲了一个“现场看公厕”的故事。时任市长毛万春带领大家到五一路现场办公。在一座公厕门前,毛万春突然停下脚步说:“今天办公的人,男同志看男厕所,女同志看女厕所。”
王海呐斜着身子、踮着脚,好不容易才走进女厕所,“哎呀,到处是污物,简直没法儿下脚”。
走出公厕,毛万春表情严肃,语重心长地说:“这样的公厕,我们查看还嫌脏,眉头一皱不想进去,住在附近的老百姓怎么办?公厕连着民生,体现着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烧起的“第一把火”,就是开展“厕所革命”。
那一年,市区完成了107座公厕的升级改造任务,并实现公厕全部免费。眼下,许昌城区游园、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已实现公厕全覆盖,步行5分钟就能找到一座公厕。
20多年来,像实施“厕所革命”一样,历届市委、市政府凭借“三个不相信”精神,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成功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获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殊荣。
从农业小市到工业重镇——“三个不相信”精神带来跨越发展
12月23日,在许昌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名工人在电脑显示屏前进行“人机对话”,30多个工业机器人自动抓取、组装各种零部件,每隔25秒就有一根汽车传动轴下线……
1993年,许昌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刚成立时,是一家只能敲敲打打干边角料活儿的小加工厂,该公司董事长刘延生说:“我们不相信‘泥腿子’成不了企业家,不相信乡镇企业成不了大气候,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上,遇到困难就迎着困难上!”
通过持续创新,许昌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成长为传动轴领域的“巨无霸”,获评“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像许昌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一样,黄河集团、恒利来公司等一个个昔日的乡镇企业成为行业标杆。曾经的农业小市许昌,正在蝶变成创新之城和民营经济强市:目前,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2%,民营企业年出口额逾200亿元。
凭借“三个不相信”精神,许昌以全省第12位的人口、全省第13位的地域面积,创造了全省第4位的生产总值,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战争年代,英雄用生命捍卫了人民幸福;和平年代,许昌继承英雄精神,拼出了城市发展奇迹。在“三个不相信”精神引领下,实干拼搏的许昌人将创造更多“难以相信”的奇迹,让百姓感受稳稳的幸福。
■ 短评
英雄誓言历久弥新
本报记者 王利辉
资料图片
73 年前,在血与火的长津湖战场上,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冲向敌军,用生命铸就了“三个不相信”的铮铮誓言,彰显了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民族自信。
追思英雄、缅怀英雄,最好的方式是从英雄身上汲取宝贵的精神力量。
73 年来,在“三个不相信”精神指引下,许昌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不断攻坚克难,赢得一场又一场胜利——从缺水之城变身北方水乡,从“许脏”蝶变为全国文明城市,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和平发展年代,“三个不相信”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眼下,我市的改革发展正处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面临产业转型、环保攻坚等一场场“硬仗”,需要弘扬“三个不相信”精神,克难攻坚,才能圆满完成既定目标任务;河南省委赋予许昌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重任,更需全市上下持续弘扬“三个不相信”精神,开创许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精神是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在“三个不相信”精神引领下,“双拥名城”许昌必将创造更多“难以相信”的奇迹,书写中原更加出彩的锦绣篇章!
编辑:李炎 杜鹏勃 校对:李炎
责编:赵欣 终审:刘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