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思想的光芒(4)发展有“温度”幸福有“质感”

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在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考察时的讲话 


市民在清潩河游园跳舞


许昌护城河优美的环境,提升了城市气质


(扫码观看视频和图文)


■本报记者 许延合 牛志勇 谭宜姝 王威 文/图

“太暖心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天寒地冻的日子,35岁的外卖小哥李梦龙被一种温暖“包围”。遍布许昌大街小巷的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个“冷可取暖、累可歇脚、渴可喝水”的“休憩港湾”。

“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家住魏都区文会警苑小区的刘狮子时常念叨,“老旧小区改造得好,住进了风景中。”

“许昌景美人更美,处处能感受到许昌人的热情。”来许昌旅游,西安游客张国光找到了“家”的归属感,“此心安处是吾乡,许昌真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奋进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指示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用力把民生愿景绘制成幸福实景,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

▶精雕细琢 大担当构筑宜居之城

12月23日18时30分,市区许都公园广场内的音乐准时响起,一边是上百人的广场舞大军,随着节奏扭动;一边是篮球场内,青春与汗水飞扬。大汗淋淋的李奇峰说:“家门口、单位附近都有运动场地。经常打打篮球,感觉浑身都是劲儿。”

近年来,许昌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力打造了中心城区休闲健身、医疗卫生、智慧阅读、养老服务、生鲜便利等多个“15分钟便民生活圈”,构建起具有许昌特色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15分钟标准体系”。在省商务厅日前公布的首批省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区(县)名单中,魏都区、鄢陵县成功入选,许昌的便民服务模式领跑全省。

人民幸福,是复兴伟业最为温暖的底色。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我市聚力提升城市品质,不断改善城市面貌、人居环境,百姓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从打通断头路、清除积水点,到提升市区文峰路、劳动路,建设忠武路,改建311国道和107国道,交通体验越来越棒。

坚定践行“两山论”,不断巩固提升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成果,通过治水、兴水,形成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城市“颜值”越来越美。

在公园里建城市,在城市中建公园,许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逾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07平方米,“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移步换景”成为生活常态。

城市建设“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才能达到“十分满意”。

在大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之余,从许昌城管“温情执法”享誉全国,到网络达人“B 太”三访许昌盛赞“宝藏城市”,许昌的城市服务更是倾倒八方游客,成为“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生动注脚。

“书香之城”“宜居之城”“幸福之城”“水润莲城”“生态园林城市”……一张张城市新名片接踵而来,持续刷新许昌城市功能品质不断升级的新高度。78岁的“老许昌”杨庆丰说:“我见证了许昌城几十年来的变化,生活在许昌是一种幸福!”

▶初心如磐 大手笔增进民生福祉

12月25日上午,在市区文庙后街的文会警苑小区,老住户刘狮子正和几名志愿者一起打扫院子。谈及小区改造,他说:“不买房不搬家,老房就地变‘新房’,政府把实事办到了俺心坎上!”

文会警苑小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经路面破损、管线交织、污水横流。如今,小区内道路平整、管网通畅、环境整洁,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变”的是居住环境,“提”的是幸福指数。作为全国首批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之一,自2018年至2022年年底,我市已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087个,并在老旧小区周边建成了一大批养老、卫生等服务设施,有效解决了老城区基础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差等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内外兼修中让居民家园有“颜值”更有“气质”。

衡量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不仅要看地标建筑撑起的“天际线”,而且要看万家忧乐拼成的“地平线”。

对于建安区小召乡居民于甜甜来说,得益于政府举办的月嫂免费培训班,她实现了从“全职妈妈”到“金牌月嫂”的嬗变,“一证在手,一条致富路在脚下铺就”。今年1至11月,全市共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4.01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0.40万人,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4.85万人,分别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116.8%、115.6%、138.8%。

在襄城县双庙乡湾王村,看到家里贴心实用的适老化设施,王广臣老人摸摸这个、试试那个,笑得合不拢嘴:“有了这些好东西,生活方便多了,起夜时不用摸黑找开关,平时还能坐着洗澡、上厕所,地面还有脚垫,再也不用担心滑倒。”截至9月底,我市4个县(市、区)已完成共2766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任务,超前超额完成省定2000户改造任务目标。

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实,化为一份份温暖人心的民生清单,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不断“加码”。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我市民生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在70%以上。其中,2022年全市涉及民生的财政支出达251.7亿元,创历史新高。

▶深耕厚培 大格局塑造城市之魂

翻开许昌雷锋爱心社团的“成绩单”,一幅大爱图景跃入眼前:连续8年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已为108名困难家庭大学生捐资32.4万元;连续5年联合爱心商家设置爱心冰柜,为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值班交警、游客等提供饮用水35万余瓶;利用“每日一善”爱心微信群,共募集价值90余万元的爱心款物,先后举办近600场公益活动……

微光虽渺,万缕成炬。“从2015年成立到现在,队伍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为2500余人。越来越多受助者加入我们,成了施助者,这让我觉得很幸福。”许昌雷锋爱心社团团长刘冰说,“通过奉献爱心,我们和需要帮助的人一直在给彼此力量和滋养,相互成就。”

城市发展,既要有外在的形之美,又要有内在的神之韵;既要“见物”,又要“见人”。从“创建文明城市”到“建设城市文明”,我市坚持创建为民、利民、惠民、育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依托,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在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常态长效上下功夫,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养持续提升。

“对于一座城的印象,最重要的是人;一座城市的温度,也是来自人。许昌景美人更美,志愿者们服务周到热情,让人感觉到许昌这座城市的热情!”作为一名游客,来自西安的张国光提及许昌,美好回忆中不只有胖东来的服务、3元钱乘船观光的快乐,满城“志愿红”更是让他印象深刻,“许昌,真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如今,许昌已蝉联三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截至目前,我市实名注册志愿者达61.8万人,志愿者服务时长累计2008.4万小时,人均服务时长达32.5小时,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开展特色志愿服务项目200余个,全市居民对志愿服务的认同率和支持率达98.9%。

在志愿精神的滋养下,许昌好人群体层出不穷,善行义举蔚然成风。目前,全市涌现出“时代楷模”1人、“最美奋斗者”2人、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4人、河南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8人、“中国好人”57人,逾3000个民间爱心志愿组织活跃城乡,构成令人赞叹的“许昌现象”,叠加起一座文明城市的新高度。

幸福,是人民的期盼;奋斗,是最好的答卷。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许昌实践中,幸福的歌声必将更加嘹亮。

编辑 兰民 贾同岭  校对 艾文

责编 杨仪         终审 刘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