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在安阳市殷墟博物馆考察时的讲话
本报记者 毛迎 黄翠平 乔利峰 陈晨 文/图
曹魏古城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抓一把就是三国故事,踢一脚就是汉砖魏瓦。”许昌,一代枭雄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地方。
这座中原小城有很多“宝藏”。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许昌享有魏都、钧都、花都、药都、烟都和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钧瓷文化之乡、中国蜡梅文化之乡、中国烟草文化之乡“五都四乡”的美誉。兼具古韵新风,外有“颜值”内有“气质”,许昌既有活力又有魅力。
许昌大地上的文化“宝藏”熠熠生辉,增强了许昌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引得八方游客前来“触摸”、感受……
品味禹州市神垕古镇的钧瓷文化魅力。
中原之中,文化底蕴深厚
10万年前的“许昌人”是什么样子的?
被宋徽宗定为御用珍品的钧瓷是怎样的光彩夺目?
曹操和关羽“双雄际会”发生了哪些故事?
来许昌,你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许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展现10万年前古人类文明曙光的灵井“许昌人”遗址,到大禹文化、汉魏文化、钧瓷文化、戏曲文化,再到花木文化、水文化……许昌的文化资源丰富,囊括了人文,涵盖了地理,孕育了民俗,彰显了城市的魅力。
12月23日,时值周末,在禹州市神垕古镇,天南海北的游客络绎不绝,游古镇、看开窑、买钧瓷,品味钧瓷文化的魅力。
钧瓷始于唐、兴于宋,以色彩斑斓、古朴典雅、风格独特而闻名遐迩,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雄踞“五大名瓷”之首,被誉为“国之瑰宝”。“进入神垕山,十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这首古老民谣描述的,就是神垕镇昔日钧瓷产业的繁华景象。
9月25日,第十二届禹州钧瓷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向禹州市发放“钧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牌匾。这是河南省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从当年的宫廷御用珍品,到国内外知名博物馆的珍贵藏品,再到世博会、博鳌论坛、APEC 会议等国事活动的“国礼”,钧瓷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名片、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位于“中原之中”的许昌自古以来就是群雄逐鹿、兵家必争之地。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曹操在此“奉天子以令不臣”,成就一代霸业;关羽夜读春秋、灞陵挑袍,从此“过五关斩六将”;建安七子以文抒怀,忧国忧民……在这里,普通百姓都能津津有味地给你讲上几段三国故事。
射鹿台遗址、张公祠、魏文帝庙、华佗墓、伏皇后墓……众多三国古迹在许昌大地上星罗棋布。人们耳熟能详的青梅煮酒、许田围猎、两院英风、关公挑袍等历史典故,在今日的许昌仍有迹可循。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许昌人来说,耳熟能详的城市文化符号,如同一首隽永的诗、一坛陈年的酒、一本经典的书,让人永远都读不完、品不尽、看不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演员正在化妆。
培根铸魂,涵养城市气质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12月22日,在市区八一路与文峰路交叉口附近的梨园阁,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的青年演员王晓静正在台上表演豫剧《花木兰》。
“梨园阁是我市精心打造的开展群众性戏曲活动、展示许昌戏曲发展历史、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也是许昌市戏曲文化发展的新地标。2023年,在这里为市民举办戏迷演出活动87场,戏曲展播200多场。”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展示管理部主任邓磊磊说。
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许昌作为河南省唯一的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齐全的省辖市,戏曲历史悠久,戏曲文化厚重,戏曲名家辈出,戏曲业绩辉煌。
“许昌是豫剧‘桑派艺术’和越调‘毛派艺术’的开宗立派之地,许昌市豫剧团曾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编演现代戏卓有成效的15个院团之一。桑振君、毛爱莲、任宏恩、汤玉英、艾立等许昌戏曲名家在业界知名度很高。一批优秀的戏曲作品享誉全省乃至全国。许昌是名副其实的‘戏曲之乡’!”著名剧作家齐飞说。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
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很大程度上来自它的“根”和“魂”。
气势恢宏的曹魏古城、古香古色的曹丞相府……许昌深入挖掘三国文化、钧瓷文化、戏曲文化等文化资源,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生活,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一个个“文化地标”陆续出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城市以文化塑造自我,才能真正建立起发展的信心。城市以人文涵养精神,才能焕发出魅力的光彩。
许昌扎实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努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三国园主题公园。
全民参与,共促文化繁荣
穿上古装,粘上胡须,27岁的董文博摇身一变成了颍川名士荀彧。
董文博是禹州人,学影视表演专业的他原本在北京打拼。“大城市生活节奏快,我感觉压力很大。今年许昌在网上火爆‘出圈’,我萌生了回许昌发展的念头。”董文博说。一个多月前,董文博加入《豫见许都》剧组,该剧组在曹魏古城打造了《起舞梦貂蝉》《军令宝鉴》等三国主题系列情景剧,颇受市民和游客的欢迎。
“我们这个剧组的成员几乎都是‘90后’,大家对许昌的三国文化很感兴趣,也乐于通过舞蹈、话剧等新颖的表达形式传播许昌优秀的历史文化。”董文博说。
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朝着“人人皆想参与、人人皆可参与”的方向前行,历史文化就能在“活起来”“火起来”中“传起来”。
在许昌,众多志愿者自发讲述汉魏故事、宣传三国文化。许昌草之根社工中心精心打造“童游三国”亲子游学公益项目,把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植在孩子们心中;许昌春秋读书会举办“魏武挥鞭”系列讲座活动;许昌学院的志愿者在许昌博物馆开展“品味三国文化,讲好曹魏故事”义务讲解社会实践活动……
许昌深入挖掘三国文化资源,举办三国文化旅游周、三国主题四季文旅特色节会等,打造三国文化旅游核心品牌,串联全市32处三国遗迹遗存,打造“1+1+3+N”三国文化精品线路(博物馆+曹魏古城+春秋楼、灞陵桥、曹丞相府+32处三国遗迹遗存)。许昌在网上热度飙升,线下人流激增,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
厚重的历史文化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许昌这片沃土自然而然解锁了“流量密码”。
据文旅部门统计,2023年“五一”期间,全市游客接待量223.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7.19亿元;中秋、国庆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750.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0亿元,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文脉因守正而赓续,因创新而致远!
汉魏故都许昌,历史与文化融合、传统与创新碰撞、青春与活力迸发、开放与交融并蓄……千年文脉的厚重历史与现代城市的生机勃勃相得益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编辑:兰民 杜鹏勃 校对:艾文
责编:王辉 终审:刘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