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春节】这些年俗你还记得吗?

2024-02-02 16:15:44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张铮

我要分享:

摘要:

年味儿。签约摄影师 刘喜芳 摄

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中国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春节绝对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在许昌,每年的春节不仅是团圆的时刻,还保留了许多过年风俗。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过年民谣,反映了民间过年的习俗。

每个人都有熟悉的年的味道,新年总能让人忘记过去一年的苦难,望向新一年的美好。随着小年的到来,让我们一起重温扎根心底的年俗印记,感受传承千年的“年”文化魅力。


祭灶神:祈福衣食无忧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著名作家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曾记录过一系列有关春节的民俗,其中就提到了小年,字里行间透出了浓浓的年味儿。

小年是一个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等。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小年有着不同的概念。

过小年为啥要祭灶?

许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韩晓民编写的《民间记忆》中写道:“中原民间称春节为‘年下’,百街年为首,又称‘大年下’。”

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自然受到重视,祭灶便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灶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汉族民间有小年祭灶的习惯,祈求来年平安顺遂。

宋代的范成大在《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首诗很形象地说明了古代有关祭灶的一些风俗习惯。

这一天,还有“二十三,糖瓜粘”的说法。糖瓜一般用黄米和麦芽熬制而成。这种糖有两种形状,长条的叫“关东糖”,扁圆的叫“糖瓜”,吃起来满口生香,别有风味。

旧日,农民们一般到了隆冬季节没什么农活时才能休息,那时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甚至整个正月都是“年”。过年自然要吃饺子,时间久了,吃饺子也成了小年的习俗。

过了小年,离春节只剩下不到10天的时间了。剪窗花、贴对联、贴年画……过年的准备工作会更加热闹。

据说小年也叫扫尘日,源于尧舜时期的“扫年”习俗,原本是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仪式。而今,各家各户过年时都会认真打扫房子、清除灰尘,窗明几净地迎接新年。

蒸馒头:蒸出红火新一年

过年家家蒸馒头,是老一辈传下来的习俗。

过去,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而且要制作一个“大枣山”供奉灶君。馒头可以做成许多形状,往往是大家一展手艺的时候。

“许昌人以面食为主,比起大鱼大肉,我最喜欢吃的就是过年时蒸的新馍。”1月31日,记者碰见正在买馒头的市民黄意。在他的记忆中,母亲在过年时蒸的馒头花样很多,除了必不可少的白面馒头外,还要蒸素包子、豆沙包和枣馍。

“那几天,厨房里烟雾缭绕,水蒸气里夹杂着香甜的热馍味道,好闻极了。”黄意说,馒头承载的不仅是食物本身,它还牵系着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寓意着人们祈愿岁岁年年、团团圆圆的美好祝福。

在黄意的印象中,儿时过年,每家每户蒸馍时,都要蒸许多形状各异的枣馍和枣馍山。

枣馍是把发好的面搓成条,再擀成长片,运用不同的手法,将馒头制成一定的形状,再在适当的位置放上一枚枣后蒸熟即成。蒸好的枣馍在家中堂屋的条几上摆放,以示家庭富足、生活殷实。枣馍山最少为三层,最多为九层。枣馍山底层的面积特别大,越往上越小。枣馍山之所以最少为三层,最多为九层,是因为“三”取长久之意,“九”取最大、最好之意。

“枣馍既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又展现了家庭主厨的绝妙手艺。”70多岁的王全德说,农历正月初二,娘家人在闺女离开的时候,会在馍篮内放些枣馍让闺女带回家,意为富贵常有,也暗喻晚辈早开花、早结果、早成才、早立业。

贴春联:迎祥纳福贺新春

新年贴春联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联系,宋代王安石有诗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

1月30日,记者在市区西大街看到,一个长者正在街头伏案写春联。每年春节临近时,一些书法爱好者都会写春联送给环卫工人、社区居民。

“我们如今所张贴的春联,其诞生要追溯到明朝。”采访中,家住五一路的张书基老人正在写春联。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以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写春联一副。从此以后,人们开始使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贴春联的顺序和时辰也非常讲究,必须按照顺序,先贴院门,再贴房门,象征着从外到里“红红火火”。

“我很小的时候生活在农村。农村给我的印象是几条尘土飞扬的坑洼土路和破旧不堪的土房。”对于春联,家住市区八一路一小区的陈伟军有着很深的感情,这张薄薄的红纸承载了他太多的记忆。

后来,农村渐渐富裕起来,村里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村里的人纷纷建起了砖瓦房。每逢春节,村民都会贴上写有“爆竹欢唱丰收曲,春风敲开致富门”“致富人家春常在,勤劳门第幸福长”“八方共饮盛世酒,四海同吟幸福歌”等歌颂美好生活的大红春联,家家户户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这些年,家家户户都享受到了社会发展的红利,春联见证了咱们的幸福生活。”陈伟军欣喜地说。

除了贴春外联,许昌人还习惯在每逢过农历新年时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春节一到,大街小巷到处可以见到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贴上福字,是为了祈祷新的一年诸事如意、家庭和睦、幸福平安。

抹不去的年俗,看得见的年味儿。随着新春佳节的到来,让我们共同守护回忆中的那份传统年味儿,在温情满满的新年气息中,享受陪伴的美好与幸福。




编辑:李翊飒 张鹏     校对:李翊飒 

责编:李炎                 终审:黄双燕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