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武举石见证许昌武术历史

2024-04-02 10:23:56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我要分享:

摘要:

  鄢陵唐韵小镇明清四合院内的武举石。本报记者 黄增瑞 摄

  明清时期的武举人搬动石头的绘画。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黄增瑞

在鄢陵唐韵小镇明清四合院内,有一块习武之人练功用的大石头,名曰“武举石”。在今天看来,让人感觉多少有些不可思议,这么大的石头谁能搬得动?

也有人问,这块重有100公斤的武举石来自哪里?明清时期的武举制度又是如何形成的?

本期的《人文许昌》,记者就带你走进鄢陵唐韵小镇,了解一下这块武举石背后的故事。

A 武举石就是练功石

3月29日,记者到鄢陵唐韵小镇参加2024年“鄢花三月·一路繁花”系列文旅活动时,在鄢陵唐韵小镇明清四合院内发现一块大青石,不少游客感到颇为好奇,有人还站在大青石的一侧,弯腰用手握住石块两侧的凹槽,用尽力气向上提,石头却纹丝不动。“太沉了!我搬不动!”一位男游客喘着气说。

记者仔细看,此石用青石雕刻而成,高 60 厘米,底部宽40厘米,顶部宽30厘米,四周雕刻有凹凸不一的纹饰。在青石的两侧,分别凿有三四厘米深的凹槽,但经过岁月的打磨已变得十分光滑。

记者很好奇,这块大石头有多少人曾搬动过。

为了了解这块大青石的来历,记者联系到鄢陵唐韵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彦军。

赵彦军告诉记者,这块大青石是他们前几年在附近村子上收集来的,经文物专家鉴定为明清时期的武举石。“自从把这块武举石放在四合院后,就吸引了不少游客。”赵彦军说,很多来参观的游人路过这里时都会停下脚步,力气大的游客还会来搬一下这块石头,但至今没有一人能搬得动。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在听评书时,说书艺人总是用这句话来形容有志之士的人生选择。

中国武举制度始于唐代,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始创,至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到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达到兴盛,最终在清末因冷兵器时代结束而废止。

古时候,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民间习武之风兴盛一时。武举考试包括“平射”和“武举”两项。其中,仅武举考试就包括长垛、马射、步射、平射和简射,兼具翘关、负重以及身材等方面的甄选。因此,致力于武举科考的人,很多都会在家里自备一两块大石头,每天用来练习。

B 光绪帝曾亲自主持过武举科考

“上马射三箭,下马拿制石”,说的是武举人应具备的过硬素质,只有在这两项考试中出类拔萃,才有可能成为武举人,甚至武状元。

据赵彦军介绍,“上马射三箭”要求参试者在马上射箭,飞马绕场地奔跑三圈,每圈发箭三支,共九支,至少中靶三箭才算合格。这三箭分别由立射、坐射、卧射三种姿势射出。

而“下马拿制石”就是通过骑射考试的人要测膂力,由“头拉硬弓”“舞大刀”“拿制石”三项组成。其中,“拿制石”就是要搬起制石,也就是这种专为武举科考特制的石头,所以也叫武举石。参加考试的人可以自己选择石头的重量,用手抠住两侧凹槽,全力提拉至胸部,同时以胸腹力量,把石头底部左右翻露一次,名为“献印”,一次完成才算成功。

据说,武举石的重量分三种:150公斤、125公斤、100公斤。能搬起150公斤的石头的人,无疑是武举人中的佼佼者。

明清时期,乡试放榜的第二天,考官、新科武举人和老举人到各省的布政司衙门赴宴。然后一起吟唱《诗经·小雅》中的首篇《鹿鸣》诗,所以也称为“鹿鸣宴”。

1898年,光绪帝曾亲自主持了最后一届武举考试。据史料记载:“光绪二十四年冬十月初三日,阅看马、步、箭,初四日,阅看弓、刀、石。均著派御前大臣恭代阅看。甲申,上御勤政殿,引见中试武举,亲定甲乙。”对于通过武举人考试的人,一甲一名被授予参将,二甲进士被授予守备,三甲进士被授予署守备。

而康熙帝也很喜欢观看武举比试。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初六,康熙帝亲临畅春园里的西厂,考阅参加武会试的武举比赛骑射技勇。”

根据《中国历代武状元》一书的统计,历代武状元一共284名。其中,清代一共产生了109名武状元,超过武状元总数的三分之一。

千百年间,武举制度选拔出了大量军事人才,其中不少人成为名将。

C 武术技艺传承不衰

1992年上映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许多人仍记忆犹新。影片讲述的是清末广州提督之子苏察哈尔灿为赢得心爱之人的喜欢,考取武状元,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影片中,由周星驰扮演的苏察哈尔灿在参加考试时,曾有用力举石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过,随着科举考试的废止,这些当初比较常见的大石头,也逐渐废弃不用。

3月31日,许昌市武术运动协会主席张子宇介绍,清末,河北冀州人曹振谱,自幼拜武师孔继祥为师,学武子梅花拳,于1924年跟随师傅到北京开设“万顺镖局”,任总镖头,江湖人称“梅花曹”。后来,万顺镖局被迫解散,他随许昌人柴德贵来到许昌东街传授武艺,跟随者甚众。

当时,许昌的武术名师有曹振谱、虎军山、张茂林。他们三人曾在许昌合场授徒,为发展武术,他们授徒不论出身、不为钱财、不持门户偏见,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人才。

1933年,他们三人的女弟子郭力通过层层选拔,参加了第二届国术国考,获得第一名,被人称为“武状元”。

1936年,德国柏林的一场中国武术表演,令世界刮目相看。

这是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表演项目的一个场景:一名年近不惑的男子,挥舞一把64公斤的春秋大刀,只见他双手交替着舞起刀花来,胸背花、头顶花、背脊花……大刀不停地舞,观众不停地鼓掌。一口气舞了几十个刀花之后,他才雄赳赳地扛刀下台。

他叫寇运兴,是许昌人,他不仅武艺高超,而且开过武馆、担任过教练。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为了研习武戏中开打套路与武术实用结合,曾向寇运兴学习刀枪对练等技艺。




编辑:王婵   张鹏       校对:王婵 

责编:李炎              终审:黄双燕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