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鱼读月 条条汇汝河

2024-05-21 10:23:07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张铮

我要分享:

摘要:

氾河源头如今只剩一潭浊水

核心提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很多人的记忆中,有麦田里随风起伏的麦浪,有村头清澈的小河水,还有飘荡在水岸边的芦花……

水,是有灵性的,也是很多人的精神家园。在岁月的变迁中,那些逐渐干涸的河流,见证了其流经城市的过往。

5月16日,记者从襄城县王洛镇氾河的源头一路前行,途经苇子河、马黄河这些当地人家门口的河流,追寻河与城的故事。

氾源流长

地名变迁中诉说历史

当日上午,记者在襄城县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宋惊涛的指引下找到了氾河的源头。此刻,位于王洛镇王洛村的氾河源头已经没有了2000多年前河水清澈的旧模样,只剩下一潭浊水。

“襄城县古称氾地,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狩猎生活。”宋惊涛说,《古今汉语词典》中,对“氾”字的解释为古地名,在今襄城县。而“氾源”一词,根据《水经注》的解释,为氾河源头,襄城县王洛镇。

为了进一步说明氾源是氾河的源头,宋惊涛又带着记者在王洛村周边进行了走访。该村地处八士岗、凤阳岗、王洛岗交界处,每逢雨水充沛的春夏时节,三处高岗上的水流会顺岗而下,汇聚成氾河,“氾源”之名由此而来。

明朝时,王洛筑寨,西寨门上有“氾水源流”几个字,这也说明了氾河曾是氾地居民的“母亲河”,养育着他们从懵懂走向文明。

从氾地到襄城,地名更迭中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

公元前636年,狄国军队讨伐周王室,攻入京都洛阳,周襄王携带王室成员及大臣向东南方向仓皇出逃,来到氾源。因为氾源是一个小村子,周襄王一行原本打算从此路过去县城,但他的一位有孕在身的王妃即将分娩,于是不得不停在氾源。

幸好村西一家小店成为周襄王和王妃的栖身之地。王妃在小店生下一子,王室及群臣皆大欢喜,各国诸侯闻迅纷纷依制来此觐见祝贺,小小的氾源一时名显天下。

这段历史在《左传》中也得到了印证。原文是:“冬,王使来告难曰:不谷不德,得罪于母弟之宠子带,鄙在郑地氾,敢告叔父”。这一年,王子带叛乱,勾结狄人攻入周王城,周襄王被迫逃亡到郑国的氾地。

这样一段传奇,正是襄城县名称的由来。《襄城县地名志》记载,襄城县在春秋时期名“氾”,属郑国。公元前540年,襄城属楚,楚灵王在氾之西北隅筑新城,因周襄王曾居于此,故名“襄城”。

高桥夜月

美景虽逝意境犹存

告别氾源,记者来到襄城县十里铺镇,横穿王洛镇、十里铺镇几十个村庄的马黄河映入眼帘。

此刻,这条季节性河流基本上没有水,宽宽的河床长满植被,绿莹莹的。

“马黄河是北汝河的支流,河水自北向南经过襄城八景之一‘高桥夜月’的高桥,在郑庄村西侧汇入北汝河。”宋惊涛说,不过,高桥夜月的景色早已不见了。

根据史料记载,在襄城县城区西北7.5公里处,原本有一石桥,由于河床较低,附近地势也比较低,所以显得整个桥比较高,于是有了“高桥”一说。桥的旁边有一深潭,夏天的时候,月色皎洁,倒映入水中,如一幅唯美的画。不过,桥和潭现在都已经没有了。

“小桥烟树晚苍苍,一片山光与水光,涧底有天涵桂魄,人间无物遁豪芒。清辉晃耀千林雪,寒气阴森五月霜,踏碎琼瑶浑不管,满身清露湿衣裳。”如今再读这些诗句,夏秋之交,夜月皎洁,倒映入水,画图天成,高桥夜月的美景仍能出现在我们眼前。

不过,对于马黄河的名字,记者还抱有几分好奇,因为翻阅不同的资料,发现这个名字的写法也不大一样。蚂蟥河、马皇河、马黄河,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一些资料记载,这条河原来叫蚂蟥河,可能是因为当时这条河里的蚂蟥比较多。后来,蚂蟥河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马黄河。

还有一些民间传说很有意思。古时候,马黄河与官道交错,给朝廷送信的邮差路过此地时正值汛期,驿马的蹄子陷在了河道里,不能动弹,结果被汹涌的洪水淹没,附近百姓于是把这条河叫马黄河。

三座桥梁

勾画繁忙质朴的生活

“小河水从我家门前过,对面树上住着喜鹊窝。悠悠地传来动人的歌,那就是我的三哥哥。一把把黄土一道道沟,妹妹心里泛清波,泛清波。”这首熟悉的民谣,是否也能勾起你的思乡之情?

氾河如今只剩一潭水,而与之相邻的马黄河仍用涓涓细流为沿河而居的村民灌溉土地。

附近同样绕村而流的还有一条河,这条河的名字很有生活气息——苇子河。苇子河,顾名思义,就是这条河里盛产苇子。附近居民在农闲时节用苇子编织而成的苇子席质量好、花样多,据说还远近闻名呢。

记者行走在苇子河畔,发现如今这里的河水逐渐干涸,河床里似乎也不见苇子的踪影,河堤上长满了狗尾巴草,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诗人眼中的劳作场景,仿佛已成昨天的故事。而苇子河上座落的三座桥梁,却用其独特的视角勾画出繁忙质朴的农家生活。

“你看,这座桥应该是明清时期的石拱桥,现在还在使用。”顺着河堤向南,宋惊涛指着一座小桥说道,在明清时期,附近交通很便利,有官道、有河运,神垕的钧瓷大多是从这里通过陆运的方式到达汝河,然后再通过水运走向全国各地。

小桥旁边,一位正在浇灌土地的村民告诉记者,这座桥有年头了,原来桥两侧还放有4个石狮子。这座桥连着河两岸的土地,是附近村民日常耕作的必经之路。

河与桥互相依存,共同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这位村民又指着不远处的两座桥说,那边有一座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水泥桥,还有一座前些年修建的现代化桥梁,方便了群众出行。

一头连江河,一头连生活。三条河,守望襄城;三座桥,三个时代。四季轮回中,水与城的故事见证了襄城千年的繁华与发展。

编辑:赵欣 刘靖雯    校对:赵欣

责编:贾同岭      终审:杨红卫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