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秸画《听琴图》缘何受热捧?

2024-06-04 10:08:55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记者 黄增瑞 文/图

我要分享:

摘要:

杨丽丽(右三)带领团队在麦田收割小麦。

核心提示

日前,深圳举办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建安区五女店老庄陈村麦秸画工作室创作的《听琴图》首次参展,便受到众多观众热捧,不仅以高价售出,而且还有多人订购同类作品。那么,《听琴图》到底好在哪里?它有哪些重要的艺术价值?本期《人文许昌》,我们围绕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还原这段历史。

用麦秸制作古画名作

时下,天气晴好,我市大面积麦收自西向东展开。随着机械化的普及,收割小麦用的都是大型收割机。收割时,麦秸秆经机器粉碎后或被就地还田,或被打成方捆作为饲料。时间回到20世纪80年代,收麦用的都是镰刀,全靠人工一把一把把麦子割掉,后经过晒场、石碾,最终将麦子脱粒。

5月30日,记者来到建安区五女店老庄陈村,这里还有近百亩小麦需要人工收割。原来,这是为了保存完整的麦秸秆,用来创作麦秸画的原材料。

杨丽丽是麦秸画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她从小跟外婆学习创作麦秸画,前几年专门在老庄陈村成立工作室,带领几位村民搞麦秸画创作。在继承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她还将国画、烙艺、书法、篆刻等融入麦秆画创作中,作品一次次登上大雅之堂。

“完整的麦秸秆经过剥皮、碾平、修剪、熨烫等十几道工序,就成了构成麦秸画的原料。”杨丽丽说,创作麦秸画需要提前构思,设计时需要考虑麦秸秆的自然纹路,从而呈现横、平、竖、斜的光亮,表现画的色彩和质感。

《听琴图》是宋徽宗赵佶创作的绢本设色工笔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半年前,杨丽丽和4名村民一起创作《听琴图》,他们按照原图尺寸(长147.2厘米,宽51.3厘米),裁剪两万多个麦秸片,将现代美术思想和绘画、缂丝技法融入其中,人物衣着线条自然、质感鲜明,面部刻画细致入微、表情细腻,作品具有清晰层次、合理透视、自然光感,看后让人流连忘返。

“麦秸画《听琴图》由两万多个麦秸片拼接组成,创造难度非常大,我们曾一度想要放弃。”杨丽丽笑着说,但参加文博会的机会难得,为拿出像样的作品参展,该团队对所需麦秸片的纹路进行分类、组合、创作,最终完成了麦秸画《听琴图》。

文博会上,外地观众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了解麦秸画《听琴图》后,纷纷来到河南馆,只为一睹名画风采。有人说,用麦秸秆创作《听琴图》在国内尚属首例。为此,不少人高价订购,更有人预约订购同类作品。

麦秸画《听琴图》

赏《听琴图》,品古乐之声

《听琴图》好在哪?

对绘画艺术有研究的人一定了解,此图描绘的是松下抚琴赏曲的情景。画面正中一棵苍松枝叶郁茂,凌霄花攀缘而上,树旁翠竹数竿。

抚琴人坐于松下,身边置一黑漆高几,上面金盘玉炉飘出御香袅袅。另有二人坐在其左右,一侧一仰,洗耳恭听,神态恭谨。其中,左侧人物身旁站有一小童。

画中有青竹,香炉,清供等物品。画面简洁,构图讲究,色彩稳重,人物形象与细节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虽然,《听琴图》表现的是静态人物,若沉浸其中,仿佛能听到那动人的琴声。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曾表示,此图以工笔设色绘成,人物衣着敷染繁复,丝衣如新,质感鲜明,略施重彩,杂以石绿等色提醒画面;人物线条的转折伴有顿挫感,合乎衣纹走向,面部刻画细致入微,专注之态各不相同。可谓,画家的一笔一画都在传达古乐之声和丰富乐感,创造出人与人、人与天地契合一体的境界。

听琴,不在琴,而在意。史料记载,宋徽宗是一位狂热的古琴爱好者,他在位时设有“万琴堂”,主要用来收藏各种珍贵传世古琴。

统治者对古琴的喜爱,极大地促进了古琴的发展,技法不断升级,新的琴曲不断诞生,从而造就了社会上高雅的音乐情趣。

宋人风尚“雅”与“简”

“北宋绘画艺术的繁荣是文化发展的结果,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是绘画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对古画颇有研究的许昌画圣美术馆馆长赵建克认为,两宋时期,中国艺术、文化等诸多方面达到了顶点,中国画亦是如此。

北宋前期,著名画家张择端、郭熙等,以描绘真实的自然景观为目的,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宋代艺术中的瑰宝,画面再现了汴京(开封)郊外清明时节的社会风貌和繁荣景象。如今,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就是依照《清明上河图》,按一比一比例复原建设的。

《听琴图》原作

赵佶在位时,宫廷绘画大力发展,出现了很多代表人物和作品,创立了宣和画院,培养出了李唐、苏汉臣、文同等一大批优秀画家。

从整体上来看,宋代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审美水平的画家,他们不仅能从客观角度出发进行创作,还能从主观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升华和创造。随后,赵佶还组织人员编撰《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著作,中国绘画的职业化至此达至鼎盛。

《听琴图》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雅”和“简”。在绘画上,其所表现出的特征,不仅展现出作者对于自然山水景物的真实感受,还将景物之间相互联系起来,是一幅可以代表宋代的优雅艺术作品。同时,也是反映这位书画兼擅、对中国艺术产生长远影响的艺术家成就的作品,对今天的美术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李炎  吕科        校对:李炎

责编:贾同岭         终审:刘俊民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