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河南戏曲的“腔调”,你听过几个?

曲剧《百花谷》剧照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11月14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许昌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承办的河南省第十六届戏剧展演在许昌启幕。

连日来,随着展演的持续进行,《石榴花开》《百花谷》《杜甫·大河之子》《精忠报国》《嫘祖》等精彩剧目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场视听盛宴。

那么,身为河南人,你知道家乡的戏曲种类有哪些?豫剧、曲剧、越调等戏种有哪些特点?

11月21日,记者采访了许昌工商管理学校戏曲表演专业的教师许亚美,听她讲述戏曲的那些事。

1啥是豫剧?

又叫河南梆子,是五大戏种之一

我国最接地气的戏曲有哪些?豫剧肯定是其中之一。

都说戏曲演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记者当日来到许昌工商管理学校时,许亚美正在指导学生练功。跑圆场、踢腿、练身形……一个个青涩的少年束上了腰封,穿上了练功鞋,一招一式都是传承。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那女子享清闲……”随着许亚美的清唱,这个经典的《花木兰》唱段,让人想起了记忆中的豫剧。

“河南地方戏曲种类繁多,自宋、元以来,戏曲艺术表演的支派和数量久居全国前列。”许亚美说,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是我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也是五大戏种之一,以曲调悠扬、豪迈奔放、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而广受大众喜爱。

豫剧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常香玉、王润枝、马双枝、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一批名家,以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将豫剧推向更高的境地。

豫剧拥有丰富的剧目资源,其中传统剧目近千出,历史上曾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的说法。《斩子》《牧羊卷》《刘全进瓜》《抱琵琶》《铡郭槐》《红下山》《大祭桩》《借妻》《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对花枪》《唐知县审诰命》等众多传统剧目长期以来在舞台上盛演不衰。

这次展演的豫剧剧目有《石榴花开》《大河安澜》《碧玉簪》《精忠报国》《金色芳华》等。其中,豫剧《石榴花开》取材于我市鄢陵县一位母亲送儿上战场的真实故事,是一部记录、展现、歌颂中原千千万万母亲送儿上战场,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

豫剧《金色芳华》根据禹州市花石镇观音堂小学校长王变变的真实故事创编,生动展现了一名普通人民教师扎根山区、躬耕教坛的感人历程。

2啥是曲剧?

又叫高台曲,是最“年轻”的剧种

“我也长有一双手,生来我就性刚强,我怎能吃喝靠供养……”

河南省第十六届戏剧展演中,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带来的曲剧《百花谷》,以发生在我市西部山区的真实故事为原型,展现了优秀共产党员一心一意为人民、舍小家顾大家、因地制宜谋事创业的时代风采。

啥是曲剧?它有哪些特点?

“曲剧由于曲调来源于民间生活小戏,因此戏词易学,并大多采用本嗓来演唱,表演也相当接近生活,传播速度极快。”许亚美告诉记者,曲剧又叫高台曲,是一种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及周边省市的地方戏曲。它诞生的时间虽然尚不足百年,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迅速发展成为河南第二大剧种。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记载:河南曲剧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结合而成。1926年5月18日,由临汝县(今汝州市)朱万明、关遇龙领班的踩高跷唱曲的农民“同乐社”在一次演出中,适逢下大雨,无法踩高跷,才解下高跷登上高台演出。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现在的曲剧剧种——河南曲剧。

曲剧以其优美、抒情、细腻而又明快活泼的音乐唱腔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广为流传。《陈三两》《卷席筒》《寇准背靴》《风雪配》《屠夫状元》等经典剧目唱响全国。

3啥是越调?

原本叫月调,是河南最古老的剧种

越调原本叫月调,是河南最古老的剧种,也是河南三大剧种之一,因为传统的主奏乐器为“象鼻四弦”,所以又称四股弦。其唱腔音乐原为曲牌连缀体,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调门”的说法。

据《许昌戏曲志》记载,清雍正年间(1723年至1735年)许昌就兴起罗卷戏及梆子戏、越调等剧种。清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5年),禹州衙门及马场组建过越调班。这是越调历史上最早的戏班。后来,许昌成立了许多越调班社和越调“窝班”。

“越调自诞生地四处流传时,音随地改,就形成了‘上路调’‘下路调’等地域流派。”许亚美说,越调声腔既有泼辣豪爽、高亢激昂的特点,又有清新舒放、明快畅达的风格,质朴自然、亲切感人。

越调表演艺术家毛爱莲,是河南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毛爱莲创造的越调“毛派艺术”,声腔细腻清脆、吐字清晰准确、似说似唱、悦耳动听,尤其是鼻腔共鸣的运用,更具独到之处,形成了清纯、俏丽、流畅、纤细的特色,被誉为越调的“婉约派”。

许昌越调的传统剧目主要有:《无佞府》《火焚绣楼》《掉印》《李双喜借粮》《白奶奶醉酒》《招风树》《狸猫换太子》《包公三勘蝴蝶梦》《李天保吊孝》《收姜维》《简帖恨》《送灯》《三哭殿》《大保国》《冤家姐妹》等。现代剧目有:《斗书场》《夫妻俩》《乔老板的烦恼》《勾魂》《李豁子离婚》《酷情》《李乡长上任》《驾辕》等。

2006年以来,豫剧、曲剧、越调、宛梆、目连戏等18个剧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多个剧种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记者手记】

戏曲的根脉在民间

豫剧、曲剧、越调,这些“非遗”剧种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长期活跃于民间,是中原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此外,河南的地方戏种还有道情,也叫“坠子嗡”,流行于河南东南部,最初只有双人对口唱,类似二人转的形式,后渐演出大戏;怀梆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小梆(班)戏、怀调,主要流行于河南沁阳、博爱、济源、孟州、温县、武陟、修武、原阳、获嘉、焦作、新乡等地;坠子源于河南,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

随着河南省第十六届戏剧展演的持续进行,让我们一起了解河南戏曲,追寻中原土地上的华夏记忆。


编辑:赵欣 吕科   校对:王婵

责编:贾同岭 终审:杨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