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中国年”变成“世界年”

从春节申遗成功看“许昌年”

曹魏不夜城灯火辉煌

核心提示

这几天,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一个非常好的消息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年”变成“世界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开启了一片新天地。

中原地区是春节的重要发祥地。春节的文化内涵和情感纽带一直不变,但仪式和习俗总在推陈出新。

随着蛇年春节临近,记者漫步在许昌的大街小巷,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年味儿。

溯源  许昌春节有啥民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前后,人们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观社火、逛庙会……那种和睦平安、团圆幸福的年味儿令人沉醉。

那么,作为中原之中的许昌,春节有哪些民俗?

“中原民间称春节为‘年下’,因为百节年为首,又称‘大年下’。但是一进入腊月,人们就慌着过年,所以有这样的顺口溜:‘腊八祭灶,年下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破毡帽。’于是就有了‘进了腊月就是年’的说法。”在许昌民俗专家韩晓民的《民间记忆》这本书中,对春节中原地区的民俗进行了详细记述。

说起春节,很多人会想到庙会上热闹的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民俗表演,也就是“社火”。

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民俗娱乐活动,民间也称‘玩故事’或民间艺术,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辽宁等地广为流传。2006年5月20日,民间社火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社火是民间中国汉族在传统节日期间举行的盛大祈福活动,是对踩高跷、划旱船、舞狮、舞龙、扭秧歌等杂耍的统称。“社”为土地之神,“火”为火神,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社火演出,民间多称“出社火”。其形势壮观、阵容庞大、内容丰富,受到历代百姓的喜爱。许昌社火最早可追溯至葛天乐舞。

许昌还有大家熟知的社火村——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为了推动社火文化发展传承,霍庄村成立了社火文化合作社。2024年春节期间,霍庄村举办了首届社火文化艺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支表演队伍同台竞技,为群众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演出。

热闹  欢乐祥和的“许昌年”

什么是有年味的中国年?那应该是在新春佳节遇见赏心悦目的风景,观看精彩的特色演出,品尝各式各样的美食,感受阖家团圆的幸福。

近年来,我市深挖历史文化“富矿”,积极整合“年”文化旅游资源,在各大景区、文化场馆、休闲街区策划开展系列活动,为市民和游客奉上文化气息浓郁的新春盛宴。

以2024年春节为例,我市围绕新春佳节主题,组织开展“2024新春系列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演出、馨悦书香、生动文博、艺术“非遗”、景区景点5大类120项共计1100多场,为广大市民和游客贡献了一份年味儿十足的文化大餐。

尤其是市“非遗”中心开展“非遗年货大集”“百家非遗闹新春”等活动,组织全市“非遗”美食、美酒、手工艺品等进行展演、展销,让市民和游客在观光体验中寻味“非遗”里的中国年。

此外,鄢陵县推出了年宵花展、民俗汇演,长葛市举办了首届新春大庙会,襄城县举办了新春灯会暨龙年庙会,建安区举办了首届社火文化艺术节,用一道道诚意满满的年味大餐,让市民和游客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于一到过节就会“人从众”的许昌而言,要为即将到来的2025年春节提前做好假日文章,为打算前来光顾的游客准备好一道道文旅大餐,用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上演“最炫民族风”,让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不断绽放。

期待  文化认同中传承和创新

鲁迅的小说《祝福》这样描写鲁镇上的春节气氛:“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写得太逼真了,闻到空气中的“火药香”,就会联想到过大年。我们都有这样的记忆吧。其实,近年来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通过创新表达,为传统中国年增添了年味儿和仪式感。

“比如近年来出现的汉服热,就是‘国潮’热的延续。”许昌历尚华霆服装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霍帅兵说,现在年轻人过节更有仪式感,汉服热也催生了新的文旅消费场景。

曹魏古城、春秋广场……在许昌的各个热门“打卡地”,每天都能看到身着汉服的游客。“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古诗词中精致华美的汉服,一跃成为文旅界“顶流”。

近年来,我市通过系统性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我市举办的“非遗”市集,就是以文化创意与设计为载体,充分展现“非遗”的时代审美,并通过丰富的活动策划、巧妙的互动形式,拉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公众的距离,让“非遗”“潮”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曾几何时,过春节是所有人翘首企盼的时刻。春节所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而生动地诠释了中国人有关“和”的知行合一。

“春节申遗成功,大大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曹魏古城游玩的大学生刘锡说,大家都盼望着在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感受阖家团圆的美景良辰。

随着蛇年春节临近,我们也期待首个“非遗”版春节更加红火喜庆!

【记者手记】因时而变因潮而动

如何保护、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

春节成功申遗,对推动年俗文化发展和展示意义重大。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如今,国风、国潮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潮流,传统节日文化正在强势回归。传统年俗也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新春氛围里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始终保持着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



编辑 张鹏 赵欣        校对 王婵

责编 李炎            终审 刘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