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元宵节的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网络中国节·元宵 | 正月十五闹元宵 放灯舞狮食汤圆

元宵节将至,传统手工汤圆热销。

元宵节将至,“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描述的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热闹场景。2008年6月,元宵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俗称“元宵节”。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欢聚一堂,庆祝新一年的开始。全国各地过元宵节的习俗不尽相同,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闹社火……元宵节的活动丰富多彩,许昌人过元宵节有哪些习俗呢?

元宵节要热闹三天

兔子灯、宫灯……2月9日,记者在春秋广场夜市摊上看到,各式各样的花灯让人眼花缭乱。

市民苏玉梅正在给女儿挑选花灯,她说:“我小时候没有电子灯笼。每到元宵节,父母就会给我买一盏纸花灯。正月十五晚上在花灯里放上红蜡烛,红彤彤、明晃晃的,很好看!”

在很多人记忆里,元宵节并非只在正月十五晚上点灯。“中原地区,元宵节一般要热闹三天。”许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韩晓民在其著作《民间记忆》一书中,描述了中原地区元宵节习俗。元宵节临近,家家户户都会置办蜡烛、烟花,制作灯笼、灯盏,正月十四晚上点灯,叫“试灯”,正月十五正式点灯,叫“放灯”,正月十六结束,叫“收灯”。

过去,有钱人家买蜡烛、挂灯笼,而买不起蜡烛、灯笼的穷人就会自制萝卜灯:选一节萝卜,以萝卜心为圆心,挖出一个圆窝,倒进香油或菜油,用细麻绳当灯芯。萝卜灯的灯头小,灯光昏黄,一手端灯,一手遮风,到处展示,称为“亮灯”。

人们把灯放在祖宗牌位前、门墩上、井台上、槽头上、磨盘上、水缸旁,期盼新的一年处处光明。爱热闹的几家相约到村外大路上共同放灯,一放几里,远远望去,犹如火蛇一般。

旧时,有庙宇的地方,搭起几丈宽、丈把高的灯栅,灯栅上摆放数百根小蜡烛,俗称“灯山”或“鳌山”。灯山上烛光闪闪,高低起伏,纵横成行,煞是好看。庙会组织者还会购置大量烟花爆竹,特别是大型烟花,人们平时难得一见,所以庙宇前的花灯很吸引人。

较大的村镇会在路口搭天桥、放彩灯、猜灯谜,家家户户出门观灯、猜谜,已成惯例,热闹非凡。如果放灯期间下了雪,人们会格外高兴,“雪打灯,好收成”这句话有没有科学依据,无从考证,但雪中观灯绝对别有一番情趣。

社火表演精彩纷呈

俗话说:“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难过年”。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瑰宝,社火表演为春节和元宵节增添了喜庆氛围。社火是我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舞狮、舞龙、扭秧歌等活动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变化而有较大差异。

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愁”,令人回味无穷。建安区艾庄铜器舞、苏桥镇杜寨书会、长葛市石固镇的肘搁表演等文化活动在当地代代传演,经久不衰。

说到元宵节的娱乐活动,不能不提建安区苏桥镇杜寨书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民间说书艺人都会在杜寨村举办“书会”,吸引来自河南、山东、安徽、河北等地的民间说书艺人切磋技艺、交流书目,一展风采。

杜寨书会已发展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都颇有影响力的汉族传统书会。2009年,杜寨书会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建安区艾庄乡鲁湾村是一个只有1000多口人的小村庄,80%以上的村民都能在铜器敲响时随乐起舞。鲁湾村铜器舞起源于清朝中期康熙末年,没有文字资料,以口授形式代代相传,至今已经传承300多年了。

铜器舞的演出形式由最初祈神降雨的祭祀仪式逐渐演变成节日庆典、欢庆丰收的娱乐活动,乐器有鼓、铙、钹、锣等,特色是节奏铿锵有力、舞姿奔放,能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演出人员可多可少,少则四五十人,多则几百人,演出场面威武壮观。2005年,鲁湾村铜器舞成功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肘搁是中原民间艺坛的一朵奇葩,始创于清朝康熙年间的长葛市石固镇中岳店。300多年来,肘搁在当地代代传演,经久不衰。2015年,“石固肘搁”被公布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石固肘搁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于一身,被人们称为“无声的戏剧”“空中芭蕾”,是中原地区民间春节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方圆百里的群众和外地客商,在中华民俗和中国民间艺术领域影响甚广。

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我要20个黑芝麻馅儿的、20个五仁馅儿的”“我要无糖的”……2月9日,市区清虚街一家汤圆店门口早早排起了长队,无论是传统的五仁馅儿、黑芝麻馅儿汤圆,还是新式的无糖汤圆、黄米汤圆都颇为畅销。

除了吃汤圆外,许昌人过元宵节在饮食方面还有哪些习俗呢?

韩晓民表示,中原地区很多地方正月十五的习俗是早上吃饺子、中午吃熬菜、晚上吃汤圆。饺子、熬菜是旧时过年才吃的菜肴,由此可见正月十五饭食规格很高,因此就有了“正月十五胜过年”的说法。

元宵节吃汤圆也是有说辞的。春秋时期,楚昭王复国归途经过长江,见有“色白微黄”的小球浮于江面,捞出剖开,其瓤红如胭脂,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当日恰为正月十五,以后每逢此日,昭王便命厨房仿制此果,用面做皮、山楂做馅儿,食之甘甜,称为“汤元”。

“汤元”传入民间,又有汤圆、圆子、浮圆子、糖元等诸多称谓。元宵佳节吃汤圆,品甜蜜之味,含团圆之意,此风当然流行延续。另外,汤圆是食品,元宵指时间,因为汤圆是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人们也称汤圆为元宵。

以前,汤圆的口味较为单一,多为甜馅儿,主要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山楂等。

随着时代发展,汤圆的品种越来越丰富,既有传统的黑芝麻、花生等口味,也有果仁、糯玉米等新鲜口味。此外,无糖汤圆、木糖醇汤圆,还有黄米榴梿、金沙奶黄等新奇口味,备受当代年轻人青睐。

元宵佳节,人们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闹社火……这些传统民俗不仅丰富节日文化内涵,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编辑:李炎 张鹏    校对:赵欣

责编:王婵       终审:刘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