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都区西关街道许烟社区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议研究“五星”支部建设工作。
集体经济有“余”,村民年年有“鱼”。“这是俺村第4年分鱼了,每名村民分4斤,全村共分9000多斤!”1月5日,禹州市无梁镇曹楼村水产养殖基地一派“鱼跃人欢”的热闹景象,曹楼村党支部书记曹长法一边为群众分鱼一边说。
建安区蒋李集镇张宋村村民对文明幸福有着别样的理解和体会,他们的幸福是不比谁家钱多、只比谁家培养的大学生多。这个不到2000人的小村庄,18年间培养了242名大学生,其中北京大学学生3名、清华大学学生2名、博士生13名、硕士生24名。
“乡亲们在外奔波一年了,村里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大家看看还有什么不足?哪些地方需要提升?我们把这些短板、不足列入新一年的‘五星’支部建设清单。”1月23日,襄城县湛北镇北姚社区党支部书记康文昌把返乡人员召集在一起,集思广益。
在许昌,为啥“五星”支部建设工作备受欢迎,基层党支部争先恐后创建、比学赶超,群众支持、踊跃参与,党员干部积极带头干劲足?这是因为“五星”支部建设让每一个乡村、社区搭上了发展快车,实现了人居环境有改善、产业兴旺有发展、基层治理有成效、群众幸福享实惠。
图为鄢陵县安陵镇南街社区集体经济分红现场。
“星星”关联民生,“星星”关乎发展。“五星”支部建设以来,许昌坚持把支部过硬、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作为建设工作的柱石,以支部过硬引领基层治理、以产业兴旺夯实振兴根基,以治理有效带动生态宜居、平安法治、文明幸福齐头并进,推动建设工作见行见效。
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建成农村“五星”支部75个、“四星”支部385个,“三星”支部以上比例达到64.5%,许昌全域呈现出“繁星满天”的蓬勃创建局面。
▶骨干队伍强 创“星”动力足
田间地头看小麦墒情、困难群众家中走访民情、蜂产品企业里盯食品安全……这段时间,长葛市佛耳湖镇岗李村党支部书记史强妞特别忙,一边传达省两会精神,一边为“五星”支部建设查漏补缺。
建设“五星”支部,人是关键。党组织书记是村级党组织的“领头雁”,是村“两委”班子的“主心骨”。建设“五星”支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抓住村党支部书记队伍这一关键。
如何让“头雁”队伍强起来?工作中,我市以“选育管奖树”全链条建强“头雁”队伍,推选出2349名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退休干部担任党支部书记;实施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创新开设“头雁论坛”,市级举办各类乡村干部示范培训班22期,指导县(市、区)分级分类将乡村干部集中轮训一遍,共培训3.1万余人次;扎实开展村级班子届中评估,及时调整撤换不合格不胜任的村党支部书记11人;推动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建设,建成4347名平均年龄35岁、大专学历占比80%以上的后备队伍……
许昌高新区尚集镇胡寨社区的无菌预制菜生产项目,为集体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为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我市组织9.8万余名农村党员认领创“星”岗位,示范带动30余万名群众组建巾帼、治安、矛盾调解等志愿服务队1.1万余个,动员社会各界群众累计捐款、捐物、捐工折合人民币7000余万元……在“头雁”队伍强起来的同时,广大党员也动起来,成为创“星”的中坚力量。
乡土人才具有一技之长,是推动乡村振兴、建设“五星”支部的“金种子”。围绕聚集乡土人才,我市深入实施“引雁归巢”行动,利用各类节假日常态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系列活动,对重点乡土人才实行“点对点”动员,共有8188名乡土人才返乡任职或创业。目前,他们创办各类企业6000余家,带动就业上万人,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头雁”队伍强起来、广大党员动起来、乡土人才聚起来……各类人才立足岗位、齐心发力,许昌全域形成了全员参与、争“星”晋级的生动局面。
▶产业发展旺 创“星”根基稳
和美乡村,美在富民产业。
姚家社区依托花木种植优势,入股姚家大院、花木森林、姚花春酒厂等5家龙头企业,每年可获得分红60万元;南张社区以金丝皇菊和艾草种植为主要产业,每年可收割3至4次,年收益达到25万元;席黄村种植生姜300余亩,通过入股分红、吸纳务工等形式带动群众增收……
鄢陵县柏梁镇的村企“抱团”致富之路,仅是许昌2000多个村(社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一个缩影。
工作中,我市把经济发展作为建设“五星”支部的根基,在政策支持、制度联建、成果共享上持续发力,让集体产业“强”起来、广大群众“富”起来,点亮了一大批产业兴旺“星”。
政策支持。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行动,建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资源对接机制,2023年公开发布项目、资源信息276条,引进投入资金4200余万元;会同有关部门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7850万元,谋划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60个,为157个村带来稳定收益。
长葛市后河镇闫楼村举行舞龙舞狮表演,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强化联建。积极探索村村结对、村企联建等党组织设置新模式,推动强村与弱村、乡村与企业之间共谋发展,凝聚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目前,全市共有456个村、822家企业结对、联建,实现以强带弱、共促振兴。
成果共享。健全完善“双绑”机制,推动村党组织领办专业合作社1327家,吸引14.56万户群众加入,人均年增收800余元。同时,引导“双绑”龙头企业投入资金9.4亿元,用于村庄卫生保洁、扶困助学、便民设施完善等公益事业,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建设“五星”支部带来的变化。
开辟增收致富路,点亮产业兴旺“星”。目前,全市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超过70%。
▶治理提效能 创“星”有质效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羽毛球、书法、绘画、鼓乐、剪纸……开展‘五星’支部建设后,社区服务中心的环境更好、服务项目更加丰富,没事儿就想来转转。”6月14日,在魏都区西关街道许烟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民卫秋菊笑得合不拢嘴地说……
随着工作深入推进,基层党员干部干劲十足,群众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一幅环境美、产业兴、乡风淳的图景在许昌大地上呈现。
抓好生态治理,优化人居环境。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突破口,扎实推进“三清”(清垃圾、清路障、清庭院)、“三化”(绿化、净化、美化)活动,累计完成厕所改造42万户、果树进村覆盖80%以上的村;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5000余处荒宅废园为菜园、花园、果园、游园,评选12.4万户“五美庭院”,使农村环境由“局部美”变为“全域美”。
抓牢社会治理,营造平安氛围。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四治融合”,常态化开展“三零”创建,定期开展防诈宣传、安全巡逻等,共有1848个村(社区)创成平安法治星,2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围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积极探索建立联组强村机制,推动6000余名乡镇干部应下尽下、常态在村,让群众有事时能够找到管“事”人。
襄城县湛北镇北姚社区表彰“好媳妇”“好婆婆”等。
抓实乡风治理,提供便民服务。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定期举办“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孝道文化大餐等党建引领孝善文化系列活动,积极倡树向上向善文明新风,推动家电维修、衣服缝补等群众真正需要的功能集聚,同时鼓励运营主体等社会力量参与便民服务,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且看“五星”烁烁,许昌风景正好。在新时代发展的道路上,许昌正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更好地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擘画出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乡村美画卷。
编辑:李梦源 杜鹏勃 校对:张良
责编:王辉 终审:杨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