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1 11:30:15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毛迎
我要分享:
春会上的戏曲演出。资料图片
春节和元宵节都过完了,要说接下来还有什么民俗活动,那无疑就是赶春会、看大戏了。许昌民间有过古会的风俗,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古会,而这些古会在春天最为集中。翻翻会谱,从农历正月初八到二月初九,许昌周边几乎天天有春会。遇上正月初九、二月初二这样的“好日子”,八九个村子还会同时有春会。
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赶会是人们非常向往的一大乐事。搭台唱戏、走亲访友……春会,更像是春日里的一场民俗“盛宴”!
历史悠久,春会多源于古会
2月18日,农历正月二十一,市民赵青云和家人一起到位于建安区苏桥镇的亲戚家赶春会。“以前过年很热闹,亲戚之间都要走动走动。如今,过年难得放几天假,大家都想出去旅游。春会是亲戚、朋友团聚的好时机,赶春会对我来说可是一件大事,年年都忘不了。”赵青云说。
许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韩晓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古会》的文章,其中这样描述:“古会并非自古就有,只是延续的时间较为久远才称为古会,成会的原因很多。旧时,庙宇遍布城乡,较大的庙宇均有庙地,少则数十亩,多则上百亩。庙地收入除供养僧道及整修殿宇外,每年都要捐资请戏班在固定的日子唱大戏。大戏共七场,第一天下午搭好戏台,晚上唱戏,俗称‘扎戏’。演戏前,戏班要到庙宇迎神,意为请庙里的诸神去看戏。第二天叫‘偏会’或‘背会’,唱三场戏。第三天叫‘二会’或‘正会’,也唱三场戏。附近村庄的人来看戏,聚集的人多了,便成了会。这就是庙会的起源。”
韩晓民表示,春会是近些年才有的说法,原本是各个村子的古会。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舍不得吃亲戚朋友送来的果子,将其往梁头上一挂,等亲戚家附近有会的时候,再作为礼物“回”过去。
“回”来“回”去,果子就过了保质期。为了不吃“剩果子”,一些村子就把古会的日期提前,称“改会”。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尽量往春天改吧,于是古会成了春会。
喜庆热闹是“主旋律”
记者走访发现,春会大多是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古会,人们对古会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
40多岁的王瑞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许昌人,对春会她有着深刻的记忆。“到了村子里有春会这一天,集市上早早聚集了各类商家,有卖衣服、鞋子的,有卖玩具、零食的,有卖包子、油馍、胡辣汤的……人声鼎沸,异常热闹。村子里还会搭起戏台,请专业的剧团连唱几天大戏。”王瑞说。
唱大戏是春会上一项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不少爱看戏的老人都热衷于赶春会,哪里有春会就往哪里去。津津有味地看一场大戏,饿了,戏台旁边就有卖油条、水煎包、胡辣汤等食物的摊位,简单吃点儿填饱肚子,下一场戏就开场了。
一个村子“过会”,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准备酒菜,款待亲朋好友,走亲戚是春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春节相比,“过会”时招待的客人要多得多,不仅有近亲,还有远亲,以及同学、同事、朋友等。所以,附近有春会的人家通常会早早准备七八种凉菜、十来种热菜,还有汤、酒水和主食,一样都不能少。
春会的规模一般很庞大,吃的、穿的、用的,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走亲戚时,到春会上逛逛,买点儿东西,是必不可少的。
韩晓民表示,春会不但是一个固定的日子,还是一个唱大戏的日子和一个走亲访友的日子。
过去,唱大戏是民间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人们拖家带口去看戏,饿了总要吃饭,于是戏台周围的饭棚、杂食摊儿应运而生。商家眼里的风水宝地应该是人气最旺的地方。戏台下人山人海,做买卖的能不蜂拥而至吗?街市就形成了。杂耍、说唱、舞狮等民间艺术团体纷纷到会助兴,古会就更加热闹。如果举办古会的村里刚好有亲戚朋友,到了亲朋的家门口,不登门拜访就说不过去;如果登门,空着手去也不像话;亲朋带着礼物上门来,主家就得招待。渐渐地,赶会走亲访友、主家设宴招待就成了习俗。
传统春会,成为联络情感的纽带
都说时代在发展,很多习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为何春会依然保持这么旺盛的生命力呢?
2月19日,记者在市区街头随机采访了几名年轻人。他们有的老家在农村,有的是在城市中长大的,提到春会,这些受访者无一例外都表示,他们有赶会的经历。“去亲戚家赶会很有趣,一些平常不见面的远亲也能在会上遇到。赶会时,我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觉得自己的亲戚很多,大家凑在一起有说有笑,非常热闹。”30多岁的市民李艳说。
市民周先生从事销售工作,平时很忙碌。“我老家每逢农历的二月初二有春会,每到这一天,我都要抽时间回家赶会。我觉得春会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它可以把整个家族的老老少少聚集起来,大家围坐在餐桌前,聊聊天儿、叙叙旧,那种感觉很温暖。”周先生说。
“过年是一家人团圆,过会则是亲戚朋友的‘大聚会’,过会比过年热闹多了。”提起过会,市民李志锋深有感触,他说,小时候他经常跟着父母去外婆家赶会,那时候大家都不富裕,自行车是“主流”交通工具,一路上可以看到很多人骑着自行车,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一眼就能看出是去赶会的。“我外婆家亲戚多,每次都会准备两大桌宴席,宾客坐得满满当当的,非常热闹。”李志锋说。
赶会走亲戚,自然少不了礼物。记者走访发现,为赶会准备的礼物也在与时俱进。20世纪70年代以前,流行“掂果子”。果子是些美味的点心,以酥饼、芋头酥、梅豆角等最为常见。果子盛在长方形的硬纸盒内,一盒装0.5公斤,盖上盒盖,再在盒盖上放一张果子帖儿。果子帖儿是一张比果子盒略大的纸,上面印有花花绿绿的图案,然后用细绳捆扎。可一盒一捆,也可两盒或四盒捆成一摞,称为提。掂着一盒或一提果子串亲戚,很有面子。
后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掂果子”有些寒酸了,改为“提罐头”。到了现在,成箱的礼物既美观又方便保存,如一箱方便面、一箱饮料、一箱酒等。礼物的变迁,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编辑:李翊飒 杜鹏勃 校对:李炎
责编:贾同岭 终审:杨红卫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