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张村:充满人文气息的古朴村落

2025-03-11 10:45:40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黄增瑞 何炜

我要分享:

摘要:

贺张村的古建筑

贺张村的古建筑

核心提示

许昌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人口迁移频繁,村落多以家族聚居的形式形成。因此,许昌境内的村落以姓氏命名的不在少数,建安区桂村乡贺张村就是其中之一。

明清时期,贺张村孕育出多位文武官员,更有“一门八秀才”的佳话。本期《人文许昌》记者跟随当地人的脚步,走进了这座充满人文气息的古朴村落。

兄弟分家成两姓 百年遵循不通婚

贺张村位于建安区桂村乡东部,距离桂村乡政府约1公里,许艾路穿村而过,东与桂村乡东杜村相连,北与建安区苏桥镇相接。

今年67岁的退休老教师张庆生,曾在建安区桂村乡中心学校担任校长等职务。退休后,为了留住乡愁和村庄记忆,他利用五年时间,通过走访、调查、记录,将大部分精力用在贺张村贺氏、张氏家谱的收集与整理中,最终完成两册家谱的整理,为贺张村的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记录着家族的传承,记载了世系繁衍情况及相关人物事迹,让后人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根脉,能唤醒乡村记忆留住浓浓乡愁,引导村民向上向善,树立家风。”张庆生说。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至1398年),贺氏老祖宗张世耀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至此处。当时,该村人烟稀少、一片荒芜,张世耀凭借勤劳与智慧,在此扎根。后来,他娶当地张员外的独生女为妻,两人相濡以沫,育有两子。然而,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征兵政策让百姓苦不堪言。

为了躲避战乱征兵,老两口无奈之下做出分家决定,让老大随母亲姓贺,让老二随父亲姓张。从此,两个姓氏在这片土地上开枝散叶、繁衍生息,村庄也被命名为贺张村。

张庆生介绍,因为村中两姓本同属一个老祖宗,在随后的几百年里,村民严格遵循不通婚、不乱辈的传统。

忠孝立身耕读传家 文官武将层出不穷

贺张村自古重视教育,有“忠孝立身、耕读传家”的祖训。原来,很多大户人家办有私塾,并邀请穷人家的孩子陪读。据说,在明清时期,该村走出过百十位文官武将,创造了辉煌的家族史,成为“修学好古”的文兴之地。

张庆生说,曾经贺张村有一家出过八个秀才,就是贺振黎、贺明黎家,他们是叔伯兄弟,兄弟八个都是秀才。贺振黎是私塾先生,教书很有名气;贺明黎是著名书法家,“许州三绝”之一,他写的隶书最好。

关于贺振黎考中秀才的故事,至今仍在该村老人口中流传。据说,聪明好学的贺振黎12岁时到许州考秀才,看门人见他年纪小,将其拒之门外。

贺振黎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四书五经》等先贤文章倒背如流,后来果然考取了第一名。

因为贺张村乡绅多、文人多,周边村民邻里有纠纷都习惯到贺张村找有名的乡绅、文人评理。贺张村,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家族文化、古建遗迹和人文教育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独特绚丽的人文画卷。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承载着先辈的智慧。

一砖一瓦古建筑 见证时光流转变迁

明朝后期,土匪横行。为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村里成立“红枪会”,并修建了坚固的寨墙,设有4个寨门和炮楼,炮楼上配有土炮。如有流寇、土匪来袭,附近群众就会跑进寨子躲避灾祸。

清朝末年,贺张村开始发展商业,有村民在许昌市开设药铺,也有人在禹州开办煤矿,生意越做越大。有了钱,他们不仅在村里建起漂亮的楼房,还在许昌市小铁路以西购置了土地,或雇人种田,或建成厂房租赁。

“曾经村里有几处四进院、五进院,建筑方式讲究。最有特色的是八品议叙府,为四进院落,每栋房子上面都雕有五脊六兽或人物图案。”张庆生回忆,其中大东院、当中院、大西院、祠堂后四大家比较富裕,他们几家大门两侧都雕有精美的石狮子,旁边有拴马石,显得庄重威严。

如今,贺张村还有三处保存相对较好的明清时期古建筑,前些年被上级文化部门评定为“县级不可移动文物”,成为贺张村历史的见证。

编辑:李炎 李铁凤   校对:赵欣

责编:王婵          终审:刘俊民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