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非遗项目“仙鹤送印”在传承中焕发生机

2025-03-25 10:20:09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黄增瑞 通讯员 李伟鸽

我要分享:

摘要:


核心提示

近日,在襄城县首山风筝文化节上,市级非遗项目“仙鹤送印”为活动现场增添了独特魅力。表演者装扮成仙鹤的模样,动作轻盈优美,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场传统视觉文化盛宴。

据说,襄城县山头店镇石湾村的非遗项目“仙鹤送印”与唐僧西天取经有关?这项非遗表演都有哪些特点?本期《人文许昌》记者走进石湾村,对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进行了采访。

“仙鹤送印”与唐僧取经有关

“襄城县山头店镇石湾村紧靠风景秀丽的北汝河。”今年63岁的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石春艳说,北汝河由于常年冲淤,形成了大片沙滩湿地,多种水生植物丰盛。候鸟迁徙之季,此地便出现仙鹤群栖、万鸟齐鸣的壮观景象。

“‘仙鹤送印’故事源于明末清初,为使这种吉祥的征兆流传后世、福及子孙,村民代表经商讨、设计,在原有民间踩高跷的基础上,将《西游记》《唐王送印》等民间故事糅合,逐渐传承下来。”石春艳说,“仙鹤送印”说的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引出送印、鹤蚌之争,从而描述取经的艰辛,经世代传承,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

“仙鹤送印”的舞蹈内容表现的是唐僧西天取经途中到某国边界关卡,因牒文缺少确认身份的印玺,难以过关。唐僧向西天祈祷,如来佛祖知道后,派“寿星”“鹤童”“仙鹤”到东土大唐取印、送印。送印过程中,“仙鹤”与“蛤蚌精”嬉戏、相争相斗。

“仙鹤送印”由“仙鹤”“南极仙翁”“仙童”“蛤蚌精”四个主要角色组成,“仙鹤”身长6米,抬起头距地约3米。“仙鹤”背上的御印呈正方形,用黄绫包装,表演者将头藏于其中,可窥视前方,下身穿白色裤子,脚蹬粉红色鞋。“南极仙翁”头戴面具,身着黄色道袍,腰系丝绦。“仙童”身着浅蓝色紧身服,背着乾坤圈,手执红色木棒或绣球。“蛤蚌精”背着竹篾扎的大贝壳,外用蓝绿相间的条状纹装饰,表演者身穿红色衣服,梳发髻,双手持竹篾扎的贝壳自由开合。

舞蹈动作多以走、转、跳、卧、翻等技巧为主,体现出艰辛、虔诚的特征。舞蹈风格既沉稳、庄重、豪迈、虔诚,又洒脱、活泼、风趣、幽默。

除“蛤蚌精”走小碎步外,其余三人皆采用慢四步的舞蹈步伐,从而表现“仙鹤”在沙滩上艰苦跋涉的坚定信念和行进状态。

该舞蹈以民间大铜器作为伴奏乐器,一般情况下乐队不少于50人。打击乐有12面马锣、12面大铙、3面大排鼓,排鼓两面各有12大镲、4小镲,4面小锣紧紧尾随。演奏开始时,4支长两米的长号朝天鸣奏,4支火铳轮番炸响,大排鼓轮奏引领,其他铜器按照曲牌要求依次奏响,场景十分壮观。演奏的锣鼓曲有《大起板》《凤凰三点头》《双开门》《锣鼓套》等十几种。

16岁拜师学艺 最终成为传承人

“现在来看,市级非遗项目‘仙鹤送印’的表演形式有点像西方木偶剧。”石春艳说,作为土生土长的石湾人,他从小就喜欢村里的传统民间舞蹈“仙鹤送印”。他在心里种下了一个美好愿望,那就是等长大了,也要变成那只翩翩起舞的仙鹤。

“小时候,村里的老支书非常重视这项传统民间舞蹈。当时,村里聘请县豫剧团的演员来教大家舞蹈动作,步伐与鼓点的配合等等。”石春艳说,为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村里为参加演出的人记工分。

“仙鹤送印”的演出分为5个故事段落,一个故事时长就达40分钟,为了演出时避免大家“偷工减料”,村支书在演出现场的桌子上放置钟表,要求每个故事都要表演完整。

16岁那年,出于对这项传统民间舞蹈的喜欢与热爱,石春艳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村里表演“仙鹤送印”的老艺人要收徒弟,聪明好学、身体灵巧的石春艳主动拜师,用心学习“仙鹤”这个角色。从此,他虚心学习,经过老艺人的悉心教导和他的刻苦努力,不久就掌握了这项民间传统舞蹈的精髓。

后来,由他扮演“仙鹤”这一角色深得大家好评。如今,他有幸成为“仙鹤送印”的传人,也走上了这项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之路。

“仙鹤送印”表演独一无二

市级非遗项目“仙鹤送印”也是民间社火活动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其形成和嬗变,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襄城人民勤劳智慧的具体映像之一。因此“仙鹤送印”的流传,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改革开放后,这项独具特色的社火表演断代了几十年,几乎濒临失传。为把它传承下去,我们对道具选材进行改进,表演形式力争完整有趣。”石春艳说,在表演和传承“仙鹤送印”民间传统舞蹈的历程中,他不断收集整理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从中挖掘更多文化素材,拜访村里众多老人,从他们口中发掘更多历史知识,深入研究和总结这项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根据自己独特见解,更加完善的保留、传承“仙鹤送印”的文化内涵和文艺形式,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新老结合,让这一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更加生动形象,鲜活而富有生命力。

数十年来,“仙鹤送印”多次到襄城县、许昌市、平顶山等地进行表演,或受邀参加比赛,深受上级文化部门的肯定和群众好评,先后获得多个奖项和荣誉。2008年,“仙鹤送印”被列入许昌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载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一书。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用心挖掘人才、精心培养,耐心传授技艺。如今,我在村里培养了两个年轻人做徒弟,让这一民间传统舞蹈薪火相传,不断发扬光大。”石春艳说。

就此,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李启东说,“仙鹤送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我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民间舞蹈表演。接下来,市、县两级文化部门将不断搭建平台,为其申报省级非遗项目,通过各方努力,促使该项舞蹈形式活起来、传下去,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编辑:李炎 张鹏  校对:樊迎喜 赵欣

责编:王婵          终审:黄双燕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