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9 11:18:33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武芳 通讯员 师帅娟
我要分享:
摘要:
春暖花开,襄城县紫云镇大庙李村一座座弧形拱顶的仿生态蝎棚引人注目。谁能想到,这个曾让人望而生畏的“五毒之首”,如今正成为撬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金杠杆”。
年逾六旬的“蝎子大王”柳国言手持温湿度计穿行在养殖区。这位与畜牧养殖打了三十年交道的老把式直言:“传统养殖户守着鸡舍猪圈只能挣辛苦钱,特种养殖才是新蓝海。”
2020年,普通养殖市场趋于饱和,柳国言的笔记本上已写满调研数据:全球蝎毒年需求量超8000公斤,市场价为18万元/克;国内中药市场药用干蝎年缺口为400余吨……
“蝎子具有通络止痛、祛风镇惊、活血除湿、解毒散结等功效,和蝎子有关的中药方有100多种。蝎子是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丹、牵正散等30多种中成药的重要原料……”说起蝎子的好处,柳国言滔滔不绝。
看准商机的柳国言果断转舵,先后考察陕冀鲁三省养蝎基地,耗资百万打造九座全自动温控蝎棚。
“蝎子的适应性很强,但是养殖时必须去除土壤中的化肥和农药残留,避免对蝎子生长造成危害。在养殖过程中必须注意观察,杜绝蝎子之间互相伤害。”对于养蝎,柳国言十分有谱儿。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坦途,2022年夏季的特大暴雨给刚起步的产业泼了冷水——持续强降雨冲毁排水系统,种蝎被淹死大半。正当柳国言着手重建时,新生代幼蝎因防逃墙存在设计缺陷,出现大规模逃逸现象。
“棚里丢的不是蝎子,而是真金白银啊!”痛定思痛的柳国言拿出老匠人的钻劲,三赴陕西拜师学艺,引入“梯度隔离防逃系统”,在蝎池四周加装双层玻璃防护屏障,增设生物信息素诱捕装置,防逃效率提升至99.8%。如今,棚内380万只种蝎在仿洞穴环境中生长,温湿度智能调控系统实时监测着每只蝎子的生存数据。
通过长期摸索,柳国言已经实现蝎子规模化养殖,成品主要销往山东、河北等地药材市场,成为远近闻名的“蝎子大王”。去年冬天,他出售300多公斤药用蝎子,纯收入40多万元,一下把之前的损失全补了过来。预计今年产量可达1000公斤,利润将突破100万元。
“现在,我最大的烦恼就是养殖场地限制了发展规模。”柳国言说,最近,他正忙着寻找新场地,计划明年再建700座仿野生养蝎大棚,占地规模400亩左右。
致富不忘乡亲。柳国言不仅自己养蝎,而且积极带动周边的村民养蝎。几年来,陆续来学习养蝎的学员已有30多名。
“从‘谈蝎色变’到‘点蝎成金’,特色产业正为乡村振兴注入硬核驱动力。我们将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襄城县紫云镇党委书记代文涛说。
编辑:梁坦 责编:肖涛
责任编辑: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