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2025-04-10 09:30:16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南鹏

我要分享:

摘要:

“未觉时空八十秋,重枥在身当年稠。”姥爷在寿辰时写下的这句诗,虽历经二十余载,仍似燃烧的火焰,字里行间的革命热血与家国情怀从未冷却。这不仅是他作为老党员的初心见证,还是我们家三代人成长路上的精神养分。

姥爷1940年入党,身为老八路,他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为掩护战友,他曾独自引开敌人,在深山里与敌人周旋多日,获救时满身伤痛,却仍紧握手枪,眼神坚毅。新中国成立后,他任职许昌地区公安处副处长,1958年还荣幸地成为毛主席的贴身警卫。这些过往,姥爷常讲给我听。那些战场上的惊险故事、工作中的为民服务细节,如同一颗颗种子,把红色基因深植于我的心中。如今家族晚辈中八成以上都是党员,在不同岗位上积极奉献,我想这就是对姥爷最好的回报。

常有人好奇,我家的红色基因为何能代代延续?回顾家族历程,答案便清晰可见。姥爷那代人以生命和热血铸就新中国;母亲作为“老三届”,从画线工一步步成长为统计师,几十本荣誉证书展现出她的工匠精神;我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30余年扎根生产一线,从装配钳工到质量检验,始终将“零件即人品”当作工作信条。

生活中,姥爷的言传身教更是时时指引着我。十岁时,我因反驳求雨迷信被泼得浑身湿透,姥爷却鼓励我“人定胜天,要相信科学”。后来我入了党,更理解了慎独既是家风,也是党员应有的素养,我时刻以《党章》为准则,在纷繁世界中坚守本心。

姥爷节俭至极,一件衣裳补丁叠补丁,出门也从不坐公车。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家电坏了自己修,旧物翻新再利用,这不是小气,而是对资源的珍惜。

姥爷离休后笔耕不辍,游历各地,收集素材写作。受他感染,我也养成了随时记录灵感的习惯,利用业余时间写作,陆续发表了不少文章,还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姥爷的实干精神也影响着我。下班后,我主动承担起照顾四位老人的责任,帮忙维修打扫。

杜甫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姥爷虽已离开,但他倡导的家风像春雨一样,滋养着我们一代代人。站在新时代,我定会将这份精神火种传递下去,让红色基因在行动中延续光芒。真正的传承不在言语,而在每一次身体力行的实践里。

编辑:兰民 刘靖雯         校对:刘朝龙

责编:杨仪             终审:刘俊民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