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兵奇谋

2025-04-14 09:57:39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我要分享:

摘要:

曹操地下运兵道内景

传为曹操手迹“衮雪”

曹操地下运兵道外景

寻曹融媒报道组采访曹操扮演者

本报记者 邓雷 杨红卫 石冠兵/文 吕超峰 任江鹏/图

亳州古城之下,深藏着一处规模宏大的地下军事遗迹——曹操运兵道。

近日,许昌日报寻曹融媒报道组一行在当地历史文化学者的引导下,实地感受了这座地下军事堡垒的魅力。

这座始建于东汉末年的地下通道网络,相传为曹操为实施“虚张兵力”战术秘密修建,现存长度逾8000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结构最完整的古代地下军事设施。

运兵道主体以青砖砌筑,高约1.8米,宽0.7米,纵横交错形成立体交通体系。其构造尽显军事智慧:通道内设有双层道、绊腿板、猫耳洞等防御工事,通风口巧妙融入民宅水井,指挥室、陷阱、瞭望孔等设施一应俱全。

“据载,曹操曾通过昼夜循环调兵,制造万军假象迷惑敌军,成为古代心理战的经典案例。”亳州市历史文化学者、亳州晚报全媒体新闻中心主任许发夫介绍说,如今地下运兵道已成为全国很多军事爱好者的打卡地,他们纷纷前来体验曹操当年的用兵之道、用兵之谋。

历经1800年沧桑,现存“古地道遗址公园”内开放600余米修复段。游客躬身穿行其间,仍可触摸砖壁上的火把烟痕,感受冷兵器时代的地下军事智慧。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这座“地下长城”不仅是曹操军事思想的实体见证,更开创了中国地道战的先河,其精妙设计至今令军事专家赞叹。

(一)潜虬入地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雪纷纷扬扬落在亳州城头,将整座城笼罩在银白的静谧之中。曹操却无心欣赏,独自蹲在自家酒窖里,目光专注地摩挲着一方青砖。

青砖砖面阴刻着“中平六年”(189年)字样,模糊的字迹仿佛带着时光魔力,让曹操的思绪飘回到三年前。当时的七星刀在烛光下折射出斑驳晨光,而如今,这青砖让他仿佛又闻到洛阳城董卓寝殿弥漫着的血腥气,那股令人作呕的气味仿佛一直潜伏在他的心底。

“大人要的糯米灰浆到了。”典韦那如同闷雷般的嗓音,震得窖顶的浮尘簌簌而下。曹操却像是没有听见一般,依旧盯着砖缝间忙碌穿梭的蚂蚁。它们所留下的轨迹在曹操眼中,恰似他心中勾画的运兵阵图。他微微眯起眼睛,仿佛从这些看似无序的轨迹中,看到了未来战争中步兵们的行军路线、伏兵的隐匿位置。

腊月廿三,祭灶夜的寒风呼啸着穿过街巷。曹操的府邸里灯火通明,宴请着一众乡绅。酒过三巡,曹操脸上泛起一丝醉意,佯装不小心打翻烛台。刹那间,火焰蹿起,光影摇曳中,“无意”露出半卷《尉缭子》残篇。

“曹公雅好兵书?”亭长眯起眼睛,目光中透露出疑惑与试探。

曹操毫不在意拍案大笑:“不过学些筑屋防鼠的伎俩!”次日,流言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涡河两岸:“曹孟德要修地下粮仓防黄巾贼。”

当夜,雪花纷纷扬扬飘落。三百民夫顶着雪花,如勤劳的蚂蚁般趁着夜色悄然动工。曹操亲自举着火把,仔细丈量地道走向。

地宫初成那天,曹操命人牵来二十头蒙眼的毛驴。每头驴的蹄子都被仔细包上浸过醋的麻布,它们在纵横交错的甬道中缓缓穿行。驴蹄踏在地面上发出的声音,经陶瓮的共鸣放大后,竟似千军夜行。

听见地底传来的闷雷般的声响,晨起赶集的乡民吓得箩筐里的黍米都不由自主泼出了三分。“此谓地龙吟。”曹操笑着,从怀中掏出一把五铢钱,塞进里正的手中,“若遇贼寇,还请父老避入地宫。”

惊蛰日,阳光初照大地,豫州牧的探马混在商队里进城。曹操早早闭门谢客,在探马必经的茶馆之下掘了暗室。青砖传声筒里,豫州口音的密报与茶碗磕碰声清晰可闻:“曹氏地宫不过储粮之所……”曹操闻言,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次日黎明,晨雾还未完全消散,三百士卒便从城南地道悄无声息潜出,如鬼魅般绕至城北擂鼓摇旗;未时,又换装自西门列队而入。

探马趴在榆树上数了一整天,只看到城中的队伍不断变换,却不知自己陷入了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最终只能向豫州飞报“曹军日增千骑”。

地宫最深处的“点将台”上,曹操用朱砂画着兖州地势图。“此处设翻板陷坑,灌以漳河臭水。”曹操一边说,一边在图中某点慎重画圈。芒种前后,地宫暗渠引来涡河水,水车轮转带动木人机关,每个零件、每处衔接都恰到好处。

秋分献捷日,阳光明媚,“运兵道”被正式定名。庆功宴上,曹操亲自为老石匠斟酒,笑着问:“听闻丈人善雕镇墓兽?”老石匠憨厚地笑了笑,接过酒盏饮下。老石匠醉眼蒙眬间,见曹操袖中滑落图纸,绘着龙首蛇身的异兽,兽瞳处标着“毒烟喷射口”——老石匠禁不住出了一身冷汗。

(二)地宫纪事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豫州颍川郡,雪落无声,寒意浸透了曹操营帐。

帐内烛火摇曳,曹操坐在简陋的案几前。案头摞着数卷竹简,上面的数字犹如巨石,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改编青州军需黄金三万斤……

曹操眉头紧锁,深知若无足够军饷,霸业将成为泡影。“明公可闻永城芒砀山?”戏志才掀帐而入,北风裹挟着寒意瞬间弥漫帐内,吹散了玉觥里蒸腾的热气。案上,半片金缕玉衣残片泛着幽光,似在无声诉说着无尽的过往。

是夜,曹操亲自领兵降临芒砀山。三千精兵如潮水般将芒砀山围得水泄不通,仿佛要将这座山完全封闭起来。墓道口,鲸油灯瞬间点燃,火光照亮了那仿若巨兽咽喉的三十丈深墓道。

“天官赐福”铜印在发丘中郎将掌心快速流转,透着一种神秘而诡异的气息,预示着一场神秘的冒险即将开启。

先锋营的士兵踩着前人尸骨,在黑暗中艰难推进。青石板缝隙中渗出的黑水,散发着死亡的气息。忽然间,三个摸金校尉瞬间倒地身亡。

曹操见状,果断下令:“用公牛!”三百头牯牛嘶吼着,被驱赶着拉动浸透药油的麻绳。随着巨大的轰鸣声,封门石缓缓出现裂痕。地宫深处飘出编钟回响,仿佛穿越千年,在寂静的夜空回荡,让在场众人无不心生敬畏。

曹操站在墓道口,目光冷峻而坚定,宛如一尊无畏的战神。探阴锥在工匠的操控下,正凿开最后一道石墙。士兵们依照“运兵道”规格,仔细拓宽盗洞,粗糙的工具与坚硬的石壁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

在烛光的映衬下,青铜弩机和玉璧散发着古朴的光泽,它们被小心翼翼地装箱运出。王粲在《军赋》里记下“锥行而泉涌”的秘语,仿佛是在记录这场惊心动魄的行动。

曹操站在地宫入口,看着士兵们忙碌的身影,心中默默盘算着如何将这些宝物最优地转化为军饷,为他的霸业之路添砖加瓦。

(三)撒豆成兵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秋风裹挟着捷报掠过谯县城头。曹操勒马于谯望楼前,玄色铠甲与“衮雪”石碑相互映衬,散发着冷冽光芒。

凯旋的虎豹骑在城外整齐列阵,惊起碑檐铜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这声响让曹操的思绪不由自主飘回到了建安三年(198年)安众之战大破张绣时的箭雨。

“开地道,迎将士!”曹操挥鞭指向城西古槐,语气中充满了威严与自信。通往运兵道的青铜闸门露出,归来的士卒们卸下铠甲,依次进入地道。他们铠甲上的划痕,与地道壁上“兖州军第三营”的刻痕重叠交错,似乎诉说着那段尘封的历史,也将安众之战的记忆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中。

子夜时分,月色如水。曹操独自坐在谯望楼顶,向酒碗里投入三枚五铢钱。一枚刻着“安众”,一枚錾着“官渡”,第三枚新铸的钱上刻着“谯”字在酒液中沉浮。“取《军谯令》来!”曹操蘸着朱砂,在绢帛上写下“卒戍过谯,毋入民宅”八个字,墨迹仿佛带着当年地道里焚毁张绣粮草时的火光,燃烧着、跳跃着。

三更梆子声响起,曹操手持火炬,踏入运兵道。火光惊扰了壁间的铜镜阵,安众之战的场景似乎在洞壁上显现:曹仁率领三百死士背着枯草,悄无声息地潜入乱葬岗;许褚带领八百精兵,在地道里迅速换装,仿佛与这黑暗融为一体。青砖上还留着九种不同番号的脚印,仿佛是战士们留下的印记。当年,张绣残部败退三十里,沿途乡民传言“曹公撒豆成兵”。有牧童说,山间松柏无风自动,疑似伏兵旌旗。

晨光初现,曹操登上“衮雪”碑台。他的指尖划过“兵无常势”的铭文,碑底机关突然响动,露出暗格中的安众战图。羊皮上用朱砂勾勒的地道网,与官渡之战时反制袁绍的壕沟阵,形成阴阳双鱼的形状。“当年张绣中了火攻之计,袁本初败于水淹。”曹操将两卷战图投入青铜鼎,腾起的青烟在碑面形成新的星象,“如今该用土德之法镇守。”

校场点兵时,《军谯令》已刻上石碑。曹操突然命令虎豹骑演示“地龙九变”:三百士卒从南门进入地道,分别穿着荆州、西凉、江东的服饰,从三门走出。残破的旌旗经过秘道织补匠翻新,看上去如同三支精锐部队在轮换。围观的乡老惊叹不已,却不知同一批士卒已通过暗道往返了五次。

“这不是幻术,而是兵法。”曹操话音刚落,运兵道深处传来浑天仪青铜齿轮的咬合声。地道通风孔飘出《蒿里行》的埙音,与当年焚毁张绣粮草时的烈焰呼啸十分相似。

离开谯县的前夜,曹操独自坐在运兵道中枢。壁间铜镜折射着谯望楼的星光,在水瓮中倒映出安众、官渡两场战役的虚影。他心血来潮,以剑为笔,在地面刻下新的阵图:虚道用于藏兵,实道用于运粮,迷道用来迷惑敌人。

青砖碎屑飞扬之际,突然听到地面传来更夫的惊呼。原来是星月之光透过气孔,在城外河面上拼出“天下归心”四个大字。


编辑:杨仪 张鹏   校对:樊迎喜

责编:杨仪       终审:杨红卫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