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10:02:41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张铮
我要分享:
王洛镇房村山陕会馆原址。
记载有丁营乡霍堰西村山陕会馆修建情况的石碑。
丁营乡霍堰西村山陕会馆的碑冠。
核心提示
提起会馆,你会想到什么?
“似庙非庙,似衙非衙,似宅非宅。”形容的就是会馆。我们看古装剧时,常看到“会馆”的身影。会馆最初的功能就是让同乡能聚在一起,共叙乡情。
襄城县东倚伏牛山脉之首,西接黄淮平原东缘。这种地理位置使得襄城县成了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那么,在岁月的长河中,会馆与“九省通衢”之称的襄城县有着哪些联系?4月10日,记者走进襄城县,探访山陕会馆曾经的辉煌。
会馆曾是乡谊的纽带
当日,记者跟随襄城县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工作人员一起,来到襄城县王洛镇房村,找寻曾经辉煌一时的山陕会馆。
“你看,这里就是山陕会馆的位置,由山门、戏楼、钟鼓楼、大殿、配殿、廊庑、东西跨院等组成,整体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在房村村民冯新奇的介绍中,记者仿佛看到了曾经建筑宏伟壮观的山陕会馆。
如今,这里早已没有了旧模样,宏伟的建筑在岁月更迭中,成了一片绿油油的麦地。而屹立在山陕会馆旁边的戏楼也不复存在,曾经的辉煌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会馆文化,可以追溯至明朝。”襄城县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宋惊涛告诉记者,那时交通不发达,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只能靠牛车、马车、船,一趟行程少则耗时几天,多则几个月。
于是,身在异乡又财力雄厚的商人,便召集同乡共同出资,兴建了许多商业处所——为家乡来应试的学子提供暂住之地,平时也作为乡人聚集、交流以及物资中转的公共场所,这便是会馆的起源。
“会馆的主要作用就是敦亲睦之谊,叙桑梓之乐。”宋惊涛说,比如王洛镇房村的山陕会馆,大门就面朝西,寓意在外打拼的游子遥望家乡。
此外,会馆的功能是多元化的,除了解决同乡住宿这个最基本的功能外,还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开展一些活动、交流商业信息等。
关于会馆的功能,许多会馆碑记和会馆志上都有记述。有的碑记说,会馆的功能是“迎神庥、联嘉会、襄义举、笃乡情”,有的碑记说,会馆是用来“祀神、合乐、义举、公约”的场所。
襄城县为何都是山陕会馆?
离开王洛镇房村,记者又来到了丁营乡霍堰西村。这里也有一座曾远近闻名的山陕会馆。此时,这里的会馆也早已没有的踪影,只剩下一块石碑,默默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这块石碑是村里建设广场时挖出来的,上面记载了山陕会馆的修建情况。当时出土的还有一个硕大的碑冠,两边分别刻着‘千古不朽’‘万代流芳’的字样。”宋惊涛说,根据碑文显示,此处的山陕会馆修建于清末,而且还阐述了晋商“用兢兢诚以地介中州四方云集礼教明而信义”的经商信条。
而襄城县城关镇河西社区的乡贤馆,则由清朝建造的山陕会馆修缮而成,包括党史馆、村史馆、乡贤馆三部分,集中展示了河西社区的历史变迁、红色文化、家风家训、乡贤风采等内容。
一路探寻,尽管这些散落在乡村的山陕会馆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却留下了很多故事。
写到这里,或许很多读者会问,为什么襄城县有这么多会馆,而且还都是山陕会馆?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科普一下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作为清朝山西商人和陕西商人集资兴建的会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其建筑风格独特,历史背景深厚,不仅在商业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还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襄城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东倚伏牛山脉之首,西接黄淮平原东缘。这种地理位置使得襄城县成了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宋惊涛说,他认为襄城县山陕会馆数量多,与其交通位置有着重要的联系。
比如襄城县城关镇的河西社区,古称南关,原先是城南进入县城的唯一通道,也是古代许南官道的必经之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
王洛镇房村明清时期,通往洛阳、南阳、山西省的古官道在这里汇集,形成了房村街商铺林立、商业繁荣的“十里长街”。
如今,在房村的田地沟壑中,依稀还能看到通向远方的古官道。
而丁营乡霍堰西村,则水路航运繁忙。北汝河和沙河在这里交汇,成了各种商贸物资的中转站和集散地。
清末,社会动荡,商业萧条,商人相继离开,襄城县境内的山陕会馆也因此失去了昔日的繁华。
为何会馆旁边都会建戏楼?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每处山陕会馆旁边都建有戏楼。会馆和戏楼有哪些联系?
“会馆除了是同乡看戏、会友、议事、祭祀等场所,还是商帮势力与实力的象征。”宋惊涛说,各地商帮在会馆里交流信息、洽谈生意、欣赏戏曲、品茶饮酒,是当时的社交场所。
“我小时候见过戏楼,占地五间房子。”在冯新奇的记忆中,王洛镇房村山陕会馆的戏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
好戏开场,台上锣鼓喧天,台下掌声如雷。
戏楼也见证了襄城县戏曲文化的百年沧桑。
襄城越调始于1918年,迄今已有百年历史。清光绪年间,襄城县七班戏越调班成立,人员主要来自“南阳大越调”,经混合组班,主要演员有张勋、李桂红等,演出剧目有《大拜寿》《三开棺》《白莲花》《老南唐》《收姜维》等。1913年,越调史上第一位女演员李桂红加入襄城县七班戏越调班,登台演出《火焚绣楼》《借闺女》,一举成名,确立了襄城县七班戏越调班在越调戏班中的龙头地位。
襄城越调具有豫南“下路越调”质朴、婉转、细腻、典雅的风格,又有豫东“上路越调”豪放、粗犷、火爆、明快的特点,是一种与民间音乐互动的艺术形式。尤其是新编历史剧《掘地见母》被搬上舞台,并参加河南省第十六届戏剧大赛,襄城越调再次向全省观众展示其风采。
一座会馆,代表一段历史;一方戏楼,演绎人间故事。
有着“汇四方人群、聚百行技艺、融同乡情谊”功能的会馆,承载多样的地域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独特的文化遗产,也是襄城县文化开放融合、生生不息的重要见证。
编辑:王婵 侯丹阳 校对:常烨
责编:肖涛 终审:杨红卫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