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百年古桥 守护杨桥记忆

2025-04-29 10:45:39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黄增瑞

我要分享:

摘要:

如今的杨桥。

核心提示

在许昌,有不少名胜古迹,名称中带“桥”字的村子也有很多。禹州市朱阁镇就有一个叫杨桥的村子,该村有一座建于宋代的古桥,据说与北宋时期的杨家将有关。

现在这座古桥样貌如何?宋代的杨家将为何在禹州驻军?

本期的《人文许昌》,记者就带你走进禹州市朱阁镇,探访这座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桥。

村以桥为名

我国很早就有桥出现了,在商代就有关于桥梁的记载。石拱桥遍布祖国大地,它们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赵州桥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而在禹州市朱阁镇的阡陌之间,一座始建于宋代的古石拱桥静卧于小河之上已有700余年。

据《禹县地名志》记载:“杨桥为北宋杨景屯兵于十城(桥西3.5公里今下毋寨)时,为东进汴京便利交通造的,称杨桥。村以桥名。”

4月20日,记者驱车来到禹州市朱阁镇,见到了籍贯禹州、对当地文史有一定研究的许昌市原国家税务总局许昌市税务局退休干部苏金昌。

“据民国时期出版的民国《禹县志·水志》记载,杨桥位于禹州市西北七公里远,处于许昌至洛阳的交通要冲,为杨家将运送粮草而建,建桥石材用的具茨山上的青石。古桥下面的河是广济河,河水流入颍河。”苏金昌说。

记者看到,该桥为石拱桥,虽历经700余年风雨,仍保存完整。桥面两侧还有青石护栏,现已被青草覆盖。如今,古桥南六七米远有一座并肩而建的新桥,不时有车辆从上面飞驰而过。

杨桥1708年曾被重修

禹州市朱阁镇政府负责文化工作的靳松晓说,杨桥村是禹州市朱阁镇詹庄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杨桥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曾进行过重修。据出土的碑文记载:“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该桥为青石质单孔拱桥,石灰浆构缝,是禹州市北部山区接近颍河北岸东西走向的古官道桥梁。桥长19.7米,宽5.6米,高4.7米。南北两侧栏杆有青石望柱和雕花栏板,拱券正中镶嵌有青石雕,龙首朝北。”

“从远处看,杨桥如长虹饮涧。可以想象,当年河水流经此处,水声、车马声响彻云霄,是何等的壮观。这座连接着军事要塞与民间生活的古桥,既是冷兵器时代的交通枢纽,又是历史的见证。”苏金昌说。

“唐宋时期,中国的建桥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著名的《清明上河图》的中心环节,就是一座木构虹桥。明清时期,建造技术难以突破,修缮、重建、模仿变为主流,现存的桥明清时期大都修缮过,杨桥1708年被重修。2003年12月,杨桥被禹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靳松晓说,那残留的古桥,分明就是一座无字的纪念碑。

深深的车辙见证昔日繁华

禹州市朱阁镇的杨桥,历经数百年风雨,经历了多次的战事,也见证了无数的辉煌与沧桑。桥面的青石板上,来往的车轮碾出了两道深深的车辙,它天天都在讲述杨桥这座古桥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宋、金在颍昌府曾有过大战。但战场具体位置在哪里,如今已经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了。

采访中,在杨桥村的一户人家,记者见到了正在庭院门楼下剥花生的村民杨中气。他告诉记者,他们村如今有200多口人,大部分人都姓杨,是明代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迁到这里的。

“听老一辈人说,我们是杨家将的后人。现在年轻人知道杨桥历史的已经不多了。”杨中气说。

编辑:王婵 李铁凤 校对:赵欣

责编:肖涛        终审:刘俊民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