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禹州,有一座“乌金”加工厂:
这里,一体化马弗炉、全自动测硫仪、氮机全自动量热仪等智能设备俱全,年洗选120万吨重介煤;
这里,采用“脱泥+重介无压三产品旋流器+螺旋+浮选”洗煤工艺,实现“煤不见天”、清洁生产;
这里,引入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建立智慧厂区管理平台,实现零排放……
一项项探索与创新,是河南禹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禹铁)以技术创新推动能源产业从传统粗放到深耕细作绿色发展,构建起集原煤智慧输送、煤炭清洁利用、厂区生态治理于一体的绿色发展链条的一个缩影。如此一来,不仅有效破解了制约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还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活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智能化选煤厂,“解码”他们如何执绿色画笔绘出“煤”好画卷。
智能化洗选:
从“乌金”到“绿金”
河南禹铁位于禹州市花石镇夏庄铁路物流园,成立于2023年,是一家集煤炭洗选、煤炭及制品销售、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及租赁服务于一体的企业。
近日,记者走进河南禹铁厂区,现代化与智能化气息扑面而来。在生产车间集控指挥中心,调度员轻点“一键启动”,原煤区准备车间的给煤机立即运转,“乌金”倾泻而出,沿着皮带快速运往脱泥香蕉筛,整个输送过程高效流畅。在三产品中介旋流器区,一场精准的煤矸分离“大戏”悄然上演,无须人工频繁操作,介质液凭借自身特性精准识别并浮选矸石块。这些曾经的废弃物,如今通过铺设道路、制作建筑材料等方式,实现了从“无用”到“有用”的转变,真正做到资源最大化利用。
智能化煤炭洗选技术,让河南禹铁告别了传统煤炭企业的脏、乱、差形象,实现从“乌金”到“绿金”的华丽转身。
目前,该公司正全力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战略,打造以自动控制为主、远程干预为辅的智能化生产模式,引领煤炭洗选行业迈向智能化新时代。
多链条利用:
用“技改”提“效能”
“技改”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加速器”,是推动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煤炭洗选领域亦是如此。
针对煤炭洗选行业用电量大的难题,河南禹铁引入天合蓝天技术,4969块光伏组件在厂区有序排列。它们运用光线自动跟踪技术,如向日葵般追光逐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遵循“就近发电、转换与使用”原则,每年减排二氧化碳8560吨,大幅降低碳排放。
水资源重复利用,一直是困扰煤炭洗选行业的一大痛点。河南禹铁凭借自主研发的一套完善的工业废水处理与综合利用系统,成功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筛下池、浮精池、浓缩池、污水池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实现了洗煤水循环利用率100%、废水零排放的目标。这一创举既有效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极大地节约了水资源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在清洁运输方面,该公司通过“自筹+运营+管理”模式,率先将10辆铲车“油转电”,并大力推动煤炭运输“公转铁”,采购100辆电动重型卡车,在许昌市率先实现100%清洁运输,为行业树立典范。
花园式厂区:
拿“绿色”铺“底色”
漫步河南禹铁厂区,仿若置身一座精心雕琢的绿色花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里生动彰显。
工作中,该公司将改善厂区生态环境视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进文明卫生整治工程,将厂区绿化、美化、亮化及道路硬化纳入整体规划,把职工工作生活舒心、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企业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今,该公司厂区6800余株大叶女贞、银杏、黄杨、紫薇等树木郁郁葱葱,1050平方米草坪绿意盎然,打造出景色优美、花香四溢、瓜果飘香的工业园区,成为践行绿色理念的生动范本,让职工在绿色环境中工作生活,提升幸福感与归属感。
与此同时,他们还坚持每天冲刷厂区地面及环厂路,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彻底清除卫生死角,成功扭转传统煤企脏、乱、差形象。
唤醒荒废区:
把“包袱”变“财富”
在河南禹铁新能源停车场充电站项目建设现场,高2.5米的围栏、变压箱等设施已经安装完成,工人正在进行电缆、监控系统等设施的施工作业。
谁承想,这里原是一片非煤矿山荒废区,因资源枯竭、长期无人管理成为生态“包袱”。如何把“包袱”变成“财富”?河南禹铁一直在探索。
随着电动重型卡车增多及新能源汽车走入千家万户,“充电难”成了大家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更好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今年以来,该公司多方协商,将荒废区承租下来,进行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智慧、便捷、安全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为群众绿色出行提供便利。
据悉,该项目计划新建停车位60个,安装40台400千瓦直流充电桩,配套完善道闸系统、监控系统、消防系统、照明系统及生态、绿化环保系统等基础设施。目前,围挡、变压箱等设施已完工,其他工程正在有序施工。
追新逐绿,“煤”美与共。“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聚焦主责主业,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企业发展‘含绿量’赢得发展‘含金量’。”河南禹铁董事长李亮亮表示。
编辑:郭剑 李铁凤 校对:张文正
责编:肖涛 终审:刘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