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五一”假期,许昌又现“人从众”

他们用行动诠释“劳动最光荣”

左图、中图:景区周边,环卫工人坚守岗位。右图:许昌市科技馆,工作人员给孩子们普及科学知识。

核心提示

又是一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火热的五月,劳动是主旋律。

“五一”假期,许昌又现“人从众”模式。当大部分人从繁忙中抽离出来,与亲朋好友团聚或者外出旅游的时候,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岗位,挥洒汗水,用行动诠释了劳动者的责任和担当。

平凡岗位的“劳动之歌”

“五一”年年过,“五一”也年年变。劳动的方式在变,但劳动者们坚守岗位、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一直没变,“劳动最光荣”的信仰和追求永远不会变。

5月1日,曹魏古城及其周边游人如织,而人群中那抹橙色格外亮眼。他们跟着人群走,不时弯腰捡拾垃圾。

“每逢节假日,也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环卫工人赵军说,当人们还沉浸在睡梦中时,他们已经上岗了,在各自的工作区域忙碌着,清扫路面,清运垃圾,确保城市干净整洁。

“五一”假期,魏都区数字化城管运行中心的工作人员坚守岗位,着力强化对市容环境、园林绿化、市政公用事业等方面案件的派遣督办,为城市管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

在市区胖东来商超、景区门口,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格外显眼。他们或引导游客,或帮助游客找车位,亦或是为游客准备茶水等物资……

“假日期间,胖东来商超顾客爆满。我们开放了城管岗亭,提供茶水、座椅等,力所能及帮助游客。”5月2日,在市区七一路胖东来时代广场门口,城管岗亭前挤满了游客,城管队员都在忙着为游客提供服务。

“五一”假期,快递员高龙辉每天都会早早来到公司,扫描完快件后,把当天自己负责片区的快件整齐地摆放到一辆电动三轮车上,随后开始派件工作。“干我们这一行,节假日不要去考虑,把件派好才是重要的事。”高龙辉说,每到节假日,各类电商促销活动多,快递员的工作量成倍增加,但即使如此,他们也要确保快件完好无损,并及时派送到客户手中。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许多劳动者假期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有巡逻值守的公安民警,守护万家安宁;有扎根病房的医护人员,保护患者的健康;有甘于奉献的公交车司机,为出行的人们提供保障;有各景区的工作人员,服务市民和游客;有铆足干劲的产业工人,助力城市建设;有不辞辛劳的环卫工人,让我们的城市更干净……他们用辛勤劳动绘就精彩人生,生动诠释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崇尚劳动成为新时代的社会风尚

“五一”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徐树永等1670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授予李萌等756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其中,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昌卷烟厂制丝车间维修工、工程师、高级技师侯俊峰,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院实验验证中心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负责人、高级工程师朱军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襄城县支行贷后管理员张冰清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许昌市消防救援支队魏都区文峰路消防救援站副站长李宜轩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许昌,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生产车间、大棚里,处处都有劳模的身影。许昌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全市各行各业干部群众,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艰辛付出与无私奉献。

近年来,我市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整体提高了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也为我市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各种技能大赛承担着建立和普及技能文化的使命,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技能、尊重劳动,有助于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崇尚劳动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各类职业院校加强对社会化需求的研判,开设了大量切合发展实际的专业,着手培养市场急需的人才;人社和工会部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竞赛,对有关获奖人员给予奖励;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增多,有关部门适时调整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维护权益、助力成长的暖心政策。

如今,遍布各地的“劳动者驿站”已为人们熟知,劳动者有了热了能纳凉、冷了能取暖、累了能歇脚、渴了有水喝、伤了有药用的公共场所。一个个“劳动者驿站”的设立,彰显了社会的关怀和城市的温度,体现了全社会对劳动者的尊重。

在时代的洪流中拥抱“劳动”

如今,不少人在“五一”假期外出旅游。而如果从劳动者的节日本意上看,“五一”似乎缺少了什么。就如同春节要吃饺子,元宵节要吃元宵,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一样,劳动节似乎缺少了“劳动”这个元素。

其实,劳动和旅游休闲并不矛盾,旅游休闲是幸福生活的体现,可以保障人们更好地劳动。探寻本意,引人深思。我们应以怎样的姿态拥抱“劳动”?“劳动”与节日如何结合,才是劳动节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个劳动节,我给孩子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就是学做一次饭。”市民刘芳告诉记者,这个假期,她教孩子学会了做西红柿炒鸡蛋,孩子很有成就感。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不少学校布置了劳动作业。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劳动教育源远流长,而且国人历来有“耕读传家”“晴耕雨读”的优良传统。“耕”即从事农业劳动,“读”是指读书、学习。“耕读传家”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早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此外,我市还通过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引导人们崇尚劳动,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在一言一行中提升自己,强化职责担当,在时代征程中成就梦想。

劳动,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它更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让我们共同礼赞“劳动”,向劳动者致敬,以正确的姿态再次拥抱“劳动”。

【记者手记】

让“劳动最光荣”成为时代强音

近年来,我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关心、关爱劳动者,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精神动力,让“劳动最光荣”成为时代强音。

当前,我市正以披荆斩棘的“开路”劲头,以舍我其谁的“先锋”姿态,推动各项工作在全省当标杆、作示范、走在前。我们唯有把握机遇,满怀信心在劳动中干出成绩、做出实绩、创出佳绩,才能做到不负韶华。



编辑:赵欣 张鹏      校对:王婵

责编:肖涛         终审:杨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