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小麦灌浆的关键期,面对持续干旱叠加高温大风的严峻挑战,近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与河南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系熊淑萍教授团队协同发力,将多光谱遥感技术与精细化田间管理融合,为麦田构建起“天空监测+田间管护”的立体化抗旱体系,全力守护夏粮丰收的最后关口。
在建安区榆林乡种粮大户耿帅杰流转麦田的上空,熊淑萍教授团队的工作人员操控的多光谱无人机正进行高频次巡航。
“无人机搭载的热红外与多光谱传感器,可实时捕捉农作物冠层温度、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精准识别土壤墒情与水分胁迫区域。”熊淑萍指着动态云图介绍,他们通过该技术已绘制出当地麦田的“干旱热力图”,指导农户对缺墒地块实施靶向灌溉。
无人机监测数据显示,尽管我市4月中下旬的降水和群众普浇一遍灌浆水有效缓解了部分旱情,但受近期高温大风、田间蒸发量大影响,土壤墒情仍不容乐观。
“当前小麦受高温雨少的影响,大部分麦田仍需二次浇灌,但浇水必须看天看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正高级农艺师袁建生说,灌浆水需在小麦扬花后15日内,我市大约在5月12日前完成,选择无风天气快浇速灌,避免高温时段作业导致水分蒸发。针对无水浇条件的地块,推广“一喷多效”技术,通过叶面喷施技术,将磷酸二氢钾与聚谷氨酸、黄腐酸钾等水溶肥混合喷雾,在补充水分的同时增强植株抗逆性。叶面补水补肥延长功能叶寿命。针对近期可能出现的强对流天气,对群体偏大、茎秆偏细的麦田,禁止在灌浆中后期浇水;一旦发生倒伏,严禁人工绑扶,转而通过喷施芸苔素内酯+尿素溶液,促进籽粒灌浆成熟。
袁建生说,针对蚜虫、白粉病、叶锈病等小麦后期高发病虫害,杀菌剂选用丙硫菌唑·戊唑醇、肟菌·戊唑醇等复配制剂,杀虫剂选用联苯·呋虫胺、噻虫·高氯氟等长效药剂,搭配氨基寡糖素等生长调节剂,实现“防虫、防病、抗干热风”一次喷施三重功效。特别要求受旱麦田每7—10天补喷一次。
编辑:刘磊 杜鹏勃 校对:孙辉
责编:毛志刚 终审:黄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