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召开‘两个会议’,大家商量社区的大事小情,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种方式很好、很民主!”5月7日,建安区小召街道朱庄社区党支部书记朱德见说。
朱德见口中的“两个会议”,是建安区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搭建起的策由民选、规由民定、事由民决的议事例会平台,具体来讲,即村(社区)每周开好一次“两委”会议,每月开好一次党员、群众代表会议。
遇事上“会”,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数据显示,自“两个会议”制度推行以来,该区先后有8.6万余名党员、群众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已完成户厕改造、道路维修、绿化亮化等民生事项1123个。
实践证明,这项看似普通的工作制度,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方面发挥了“大作用”,构建起“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为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两个会议”议什么——
靶向锁定难题精准聚焦民情
“哒”的一声,蓝色火苗从燃气灶口冒出,建安区许由街道枪杆刘社区居民李阿姨准备做午饭。用上既安全环保又方便实惠的天然气,她满是喜悦。
去年11月初,枪杆刘社区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收集中,发现部分居民尚未用上天然气。针对这一情况,该社区立即召开“两委”会议,将其纳入重点民生事项,并通过党员、群众代表会议,征集群众意见、议定工作计划。经过两个月紧张施工,天然气在春节前送入96户居民家中。
在建安区,利用“两个会议”靶向解决群众难题的事例还有很多。
建安区把“两个会议”作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抓手,通过“联组强村”机制组织党员干部主动下沉发现问题,借助“网格员”“党员中心户”力量定期收集民意,依托党员审议群、村民代表决议群、一户一代表公示群等线上平台广泛征集议题,构建起多维立体民情收集网络;同时,结合各村(社区)实际,将村居环境整治、平安法治建设、惠农政策落实、集体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纳入议事范畴,根据阶段性工作进展设置专项议题,确保基层民主决策更聚焦需求、更贴近民生。
“两个会议”怎么议——
民意畅通直达多元共建共治
让群众在村级事务决策中“唱主角”,是从源头上防止各类矛盾发生的关键所在。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建安区遵循“大事大议、小事小议、急事快议”的原则,由村(社区)党组织担任会议发起人每周召开一次“两委”会议,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共同商议解决的事项,提交党员、群众代表会议商讨决定。
每月一次的党员、群众代表会议,聚焦1至2个主题,提前公开议题内容,采取座谈会、夜谈会等方便群众参与的方式,引导党员、群众代表和相关涉事人员充分发表意见、展开讨论,并及时公开议事结果和议定事项推进落实情况,实现基层党组织、党员、群众和社会群体高效互动。
小召街道段墓社区企业较多,柔巾、箱包、家具等产品远销全国,然而社区东头的荒坑却成了送货车辆、群众出行的“拦路虎”。为解决这一问题,社区充分征求荒坑周边居民意见,制定各方满意的施工方案;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和辖区企业商讨,启动荒坑改造;及时跟踪监督建设进展,每月依托党员、群众代表会议向居民报告资金使用、工程进度等情况。去年10月,断头路改造完成并通车。
“这条路开通后,货车进出、客户上门都更加方便,厂里的生意也更好了!”在段墓社区经营一家家具公司的霍玉龙说。
议定决策怎么干——
党群同心聚力提升治理效能
开好“两个会议”的初衷,是把村级决策转化为现实成果的过程。
农村年轻人外出工作,留守老年人居家养老和就餐就成了一大难题。去年11月,张潘镇师庄村召开“两委”会议,把建设“幸福大食堂”提上日程。
说了算、定了干。村党支部立即行动,就食堂场地清理、房屋规划、物资调配、运营章程制定等工作进行安排。村“两委”班子分工包干,党员带头义务劳动,村民积极参与,自发捐赠建材、物资。仅两周时间,“幸福大食堂”落成。如今,这里不仅为老人提供免费就餐,还成为村民议事角、文化活动站,既拉近了干群关系,又改善了村风民风。
为推动决策落地,建安区明确村(社区)党组织为决策事项的牵头组织者、引领者,村“两委”成员包干推动工作开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定事中做到党员先知情、议事中做到党员先讨论、落实中做到党员先带头;吸纳乡土人才、致富能手等多元力量,动员群众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这样一来,基层就推动了决策事项落到实处,形成了“民情收集—党群合议—协同破题—落实反馈”的治理闭环。
“‘两个会议’制度如同‘一剂良药’,顺了干部群众的心气,理清了民主管理的脉络。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在抓基层、打基础、固根本、强治理上下功夫,进一步健全、完善、用好‘两个会议’制度,推动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往实里做、往深里走。”建安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编辑:毛志刚 杜鹏勃 校对:张文正
责编:肖涛 终审:黄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