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武芳)当前,小麦正值灌浆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据市农业农村局、市气象局预计,5月16日至20日,全市大部分地区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干热风灾害。
干热风素有麦田“热浪刺客”之称,是一种由高温、低湿和一定风力组合而成的农业气象灾害,对小麦等农作物会产生严重影响。
“干热风也被称为‘干旱风’或者‘热干风’,是小麦生长后期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正高级农艺师袁建生解释道,一般来说,当日14时气温高于30℃,田间相对湿度低于30%,风速≥3米/秒,可判定为轻型干热风过程;当日14时气温高于35℃,田间相对湿度低于25%,风速≥3米/秒,则为重度干热风过程。
据袁建生介绍,高温、低湿、强风三者叠加,会加速小麦水分的蒸发和植株的蒸腾,从而使小麦叶片卷曲、颗粒不饱满、植株衰老速度加快、灌浆时间缩短,最终会造成小麦高温“逼熟”现象。若未及时进行防范,小麦千粒重可能会下降2至3克,进而影响最终产量。另外,干热环境还会加速蚜虫的繁殖,增加防治难度和成本。
那么,在生产上应该如何科学有效应对干热风的危害呢?袁建生说:“前期我们根据气象部门预测,加强了全市墒情监测,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一线,引导农户对墒情不足的麦田,在小麦灌浆初期选择无风天气小水细浇。有喷灌、滴灌设备的地块,建议在干热风来临前适量喷水,以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冠层温度,减轻干热风影响。”
除了浇好灌浆水之外,袁建生还建议:“小麦成熟前15天不再适合浇水,可以实施‘一喷三防’,即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这也是预防和减轻病虫害及干热风危害的重要措施。”
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喷施磷酸二氢钾是防范干热风最有效的方法。具体来说,可以使用以下药物组合:99%磷酸二氢钾100g、氟环唑25毫升、40%戊唑·咪鲜胺悬浮剂20至30毫升、15%高氯·噻虫嗪悬浮剂30毫升、氨基酸水溶肥30毫升以及25%吡唑醚菌酯15毫升,兑水15至20公斤进行均匀喷雾。这样不仅可以快速补充磷和钾等元素,提高叶片光合作用速度,增加植株的保水能力,预防植株早衰,还能够提高根系吸收水肥能力,从而有效预防干热风的危害。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能有效防治白粉病、锈病和蚜虫,增加小麦籽粒饱满度,显著提高千粒重,从而增加小麦产量。
编辑:毛志刚 杜鹏勃 校对:张良
责编:肖涛 终审:黄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