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风,裹挟着初夏的温柔与生机。站在许昌的田间地头,放眼望去,小麦正由绿变黄,微风吹过,麦秆舞动,沙沙作响,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即将丰收的气息……
3月以来,我市持续高温少雨,伴随多日大风,土壤失墒加快,给小麦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全市上下牢牢把住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立足抗大旱、抗长旱,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保障农业生产,牢牢守护来之不易的丰收希望。
全力以赴——
打好防灾减灾“主动仗”
5月16日,在建安区榆林乡蕴泽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麦田里,市农技站的农技专家们正仔细查看小麦的株高、叶片色泽、分蘖数量等生长指标,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全面了解小麦当前长势。
“今年3月份以来降雨偏少,4月上旬麦田开始缺墒,多亏了市农技站农技人员多次到我们合作社指导抗旱浇麦,还为我们引进了搭载多光谱传感器的高科技无人机,可以实时监测小麦叶片含水量、土壤墒情等关键数据,生成精准的‘墒情地图’,让我们对每一块麦田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浇水更有针对性。”蕴泽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耿帅杰说,“整个灌浆期,我们根据监测数据科学安排,已经完成两遍精准灌溉。现在,麦田墒情良好,能有效抵御‘干热风’侵袭,延长灌浆时间。我对今年小麦丰收充满信心!”
今年,我市小麦播种面积继续保持在345万亩以上,麦播期间土壤底墒充足、基础好,加之大力推广“四适”播种,出苗质量是近年较好的一年。
面对旱情,我市迅速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召开麦田管理专题会议、小麦抗旱调度会等,对抗旱浇麦和小麦后期精细化管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我市先后印发《关于切实做好麦田浇灌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全力开展抗旱浇麦工作的紧急通知》,积极组织动员群众,迅速掀起麦田灌溉高潮。市农业农村局全面启动旱情日调度机制,组织召开全市小麦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暨中后期管理现场会;组织各地提前开展灌溉机井排查,保障灌溉需要。
闻“旱”而动——
打响抗旱保供“攻坚战”
日前,在建安区陈曹乡尚庄村的千亩高标准农田里,一台臂长近300米的全自动喷灌机缓缓移动,将一串串细密的水雾均匀地喷洒到农田里。
“抗旱浇麦,离不开高效智能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和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像这台中心支轴式全自动喷灌机,一天可以浇地100多亩。”村民尚二伟说,在小麦产量形成关键期,加强水肥管理才能为高产奠定基础。
及时浇灌,是应对旱情的关键。全市水利部门提前组织开展渠道清淤、设施设备检修,并科学调度水源,进一步加大大中型灌区引水力度,保障农作物生长关键用水。
许昌市共有6个大中型灌区,分别是赵口灌区(鄢陵)、白沙灌区、颍汝灌区等3个大型灌区,禹州市纸坊灌区、长葛市佛耳岗水库灌区、建安区幸福渠灌区等3个中型灌区。我市坚持能引尽引、应灌尽灌、多引远送原则,加强水源监测,努力扩大地表水灌溉面积。
我市各级水利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田灌溉情况,根据气候、土壤墒情、农作物生长等情况,合理预判灌区需水量变化趋势,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成熟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指导农户科学灌溉、合理灌溉,避免大水漫灌。
科技助力——
打赢小麦丰收“保卫战”
“小麦灌浆期也是各类病虫害的多发期,要及时实施‘一喷三防’,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将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科学配伍、混合喷施,促进小麦健康生长、丰产丰收。”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正高级农艺师袁建生对建安区种粮大户赵保献讲解小麦后期田管技巧。
“农技人员现场讲的小麦灌浆期管理新技术,让我心里更有底了。”赵保献对今年小麦稳产增产底气十足。
袁建生介绍,小麦灌浆后期天气不确定性大,面临“干热风”“烂场雨”等多重风险,因此要以提高千粒重为重中之重,立足促灌浆、抗灾害、夺丰收,毫不松懈抓好后期管理。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历来有“夏粮丰收、全年主动”的说法。为此,由市农业农村局7名县级干部带队的夏粮生产指导组和6个小麦生产专家组深入分包县(市、区),会同基层农技人员,查墒情、观苗情,指导群众分类做好抗旱浇麦、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同时,积极对接河南农大智慧农业系熊教授专业团队,依托科技助力、数据赋能,指导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无人机巡田技术,精准开展抗旱工作。
旱情发生时,我市小麦正处于抽穗扬花期,也是病虫害高发期。在抗旱浇麦的同时,随着田间湿度增大,赤霉病等病虫害发生风险高。对此,我市农业农村部门专门制定了抗旱浇麦和病虫害防治两手抓的田间管理措施,指导农户开展科学管理。
“粮食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刻都不能放松。我们要把问题想得充分些,把准备做得精细些,把预案做得周全些,切实把‘丰收在望’变成‘丰收到手’。”袁建生说。
编辑: 刘靖雯 责编:肖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