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许昌市2025年“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发布,明确今年“无废城市”建设七大任务——

建设“无废城市” 守护美丽家园

商场里,不少市民自发携带环保购物袋;小区里,各色分类垃圾桶摆放整齐;工厂里,绿色化改造如火如荼……如今的许昌,“无废”理念正逐步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无废城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细胞工程。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工作部署,推动全市“无废城市”高质量建设,近日,我市印发《许昌市2025年“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3个方面为我市今年“无废城市”建设指明了实践路径。

系统谋划 明确今年建设目标

建设“无废城市”不仅是城市治理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自2019年4月获批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我市坚持把“无废城市”建设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立足资源禀赋、产业特点等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制定实施路线图,走出了一条具有许昌特色的“无废之路”,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今年3月,我市在全省“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

实践证明,“无废城市”建设不仅是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载体,还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有力抓手,必须将“无废城市”建设融入城市发展战略,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近年来,我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相继印发《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文件。近日,我市又印发《许昌市2025年“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年度目标任务,切实推动“无废城市”建设纵深发展。

《方案》明确了今年我市“无废城市”的建设目标——加快补齐治理体系和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提升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完成“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实现全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快下降,工业固体废物、生活源固体废物和农业固体废物等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利用率持续稳定达100%,生态环境安全有效保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基本形成,绿色低碳理念普遍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细化任务 落实落细各项举措

目标既定,落实为要。为确保今年“无废城市”建设任务按时保质完成,《方案》从7个方面部署21项主要任务,确保“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固体废物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到2025年年底,“无废城市”建设地方性法规、政策性文件及有关规划有效推动执行;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进展评价,推动“无废城市”由“建设”到“建成”转变;健全固体废物监管体系,到2025年年底,建立线上监管与线下执法协调机制,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

——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助力工业领域碳达峰。推动主导产业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及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开发区生态循环建设和采矿行业绿色转型;拓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渠道,到2025年年底,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5%。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深入推广生态种植,多途径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到2025年年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6%;推进粪污处置设施建设,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促进农业包装废弃物源头减量,建立健全投入品回收再利用体系,到2025年年底,农膜综合回收率超过96%,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80%。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促进生活源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推进生活垃圾减量与分类,完善垃圾收运与处置体系,到2025年年底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超过90%;进一步强化餐厨废弃物源头管控,因地制宜推动餐厨垃圾收运与处理设施建设,推进餐厨废弃物规范化管理;强化塑料源头管控和绿色产品供给,强化塑料废物处置利用水平,推进包装废物源头减量与循环化利用;推动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强化建筑垃圾消纳及资源化利用,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大力倡导“无废城市”理念,营造“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强化监管处置能力,有效防范环境风险。筑牢危险废物源头防线,推动危险废物全过程动态监管能力建设;优化小微企业危废收集转运体系,提升社会源危废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推进危废医废处置能力提升工作,推进医疗废物源头减量,到2025年年底,医疗卫生机构可回收物回收率达100%;开展固废隐患排查整治,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培育固废产业经济,打造产业融合样板示范。健全“废旧金属—再生金属加工—装备制造”产业链,强化“建筑垃圾—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建筑材料”产业链,发展“原煤—煤化工产品—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升级“装备制造—智能升级—服务产品化”产业链,完善“秸秆收储—资源化利用—机械制造”产业链。

——探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保障能力。协同推进固废关键技术创新研究,推动固废先进技术及装备研发示范基地建设;提升固体废物全方位监管能力,强化“无废城市”建设绩效评估,对敷衍塞责、工作不力、弄虚作假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肃追究责任;强化建设资金保障,严格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无废建设投入力度,到2025年年底,“无废城市”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00亿元,绿色债券存量不断增加。

强化保障 推动工作落地见效

“无废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共识,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工作合力。为确保目标任务完成,《方案》从组织领导、科技支撑、项目管理、公众参与4个方面,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在组织领导方面,《方案》要求,加强市“无废城市”建设专班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全市“无废城市”建设,监督落实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评估实施情况;加强经费投入机制建设,保障建设工作有力推进。

科技是推动“无废城市”建设的有力支撑。《方案》要求,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各项科技创新平台,重点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领域科技成果研发、验证、转化和落地;对获批国家科技、省科技重大专项的单位或参与制定固体废物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单位,给予相应奖励;在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重点资助固体废物科技创新建设紧缺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在项目管理方面,《方案》提出,做好2025年度项目谋划实施工作,以投融资试点为契机,推进谋划项目落地,实施项目动态管理,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严格项目的调入调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方案》还提出,大力培育“无废文化”,探索将“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内容和“无废”理念纳入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无废城市”的认知度,动员引导全社会参与“无废城市”建设。

“我们将锚定目标任务,全力推动各项工作举措落实落地,不断提升‘无废城市’建设质效,让‘无废城市’建设成果更好更多地惠及更多群众。”市“无废城市”建设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

编辑:李梦源 刘靖雯          校对:张良

责编:毛志刚             终审:刘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