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水道杨变身“花果山”

初夏时节,空气中弥漫着瓜果的馥郁芬芳。

5月19日上午,踏入建安区桂村乡水道杨村,仿佛步入了一座果实累累的“花果山”:

村道旁、屋舍前,金杏沉甸甸地挂满枝头,闪烁着诱人的光泽;果园内,早熟的水蜜桃掩映在绿叶间,散发着淡淡的果香;大樱桃如玛瑙晶莹剔透,桑葚有紫有白,似繁星洒落,采摘的游客洒下串串欢声笑语……

“水道杨种果树,是水才书记领的路子。”71岁的杨保江正在自家果园里忙碌。60多年前,年龄还小的杨保江就跟着家里大人在生产队劳动,参与了那段战天斗地的岁月。

“高高水道杨,两岗夹一洼;西岗九丈六,东岗七丈三;农民勤劳动,吃的菜和糠;遇到灾荒年,讨饭度灾荒。”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地处岗地的水道杨十分穷困。从部队复员的杨水才,担任了水道杨村党支部副书记,决心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他不顾疾病折磨,爬东岗、上西岗,实地勘察,根据村里实际,提出了一抓水利、二抓绿化的发展路子,带领群众挖塘治岗、开荒种树。1966年12月,杨水才累倒在工作岗位上,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名言“小车不倒只管推”传遍大江南北。

“让秃岭变成花果岗”,是杨水才的愿望。为学习嫁接育苗技术,他跑到当时的长葛县太平店林场,风里来、雨里去,天天吃干馍充饥。他带头采集树种,开荒育苗,为了捞一颗掉进井水里的核桃种,不顾身患肺结核跳到冰冷的井水里摸了整整一个小时。育苗、种植成功后,他毫无保留地把果树种植养护技术教给群众。

“当时,老书记杨水才提出把水道杨建成‘桃花岗’‘柿树沟’‘花椒寨’,现在这些都变成了现实。”水道杨村党支部书记岳晓嘎说,这些年,水道杨村历任“两委”班子把杨水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当作“传家宝”,因地制宜平整岗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沿着灵桂公路两侧种植果蔬300多亩,大力发展乡村采摘游、红色旅游等,并成立农业合作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更多带动水道杨村及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小樱桃、大樱桃、桑葚、杏、油桃、蟠桃、无花果、甘蔗、冬桃……从4月份至11月份,水道杨村百果香果园都有果蔬可以采摘,仅桃的品种就有近百种。“我爷爷曾跟杨水才书记搭‘班子’,我从小是听着杨水才的故事长大的。”百果香果园负责人杨鹏说,他和妻子之所以选择创业建果园,是因为水道杨的地势、水土适合种果树,种出来的瓜果味道特别好,也因为在杨水才的引导下,村里一直有种果树的传统。“咱园里水果主要供采摘游,周末、假期游客很多。干了这么多年,觉得可有意义:改善了环境,自己致了富,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游玩的地方,还能吸纳一二十个群众务工增收。”

作为杨水才“小车不倒只管推”名言的诞生地、发源地,水道杨村有着更远大的目标。不久前,市纪委监委派驻水道杨村工作队与水道杨村“两委”经过深入讨论、精心谋划,准备在今年麦收后探索紫苏种植,发展中药材产业。

“准备今年先小面积试种紫苏,等见到明显成效后,再引导群众大面积种植。我们还准备利用村里17座蔬菜大棚,发展中药材育苗。”市纪委监委派驻水道杨村第一书记鲁刚说,“通过高标准农田、果蔬种植采摘、发展中药材‘三箭齐发’,进一步丰富产业类型、带动村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让水道杨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编辑:刘磊 刘靖雯        校对:孙辉

责编:龚正明          终审:刘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