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麦”出乡村振兴新篇章

——长葛市石象镇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一粒小麦的“裂变”之旅,见证了一家企业的成长,也折射出一地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在长葛市石象镇,河南省凤舞面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凤舞面粉)从占地仅3亩的家庭作坊发展为年产能8万吨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成长历程不仅是创始人乔风武、李俊红夫妇23年艰苦创业的缩影,更是石象镇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

政策护航 从“租借求生”到“扎根立业”

2002年,初创的凤舞面粉厂因租赁场地受限,发展举步维艰。“当时连设备都是租来的,房东一句话就能让我们停工。”乔风武回忆道。针对企业面临的困境,石象镇政府主动作为,于2004年推出“返乡创业扶持计划”,通过土地协调、审批简化、金融支持等“一揽子”政策,帮助凤舞面粉在斧头村建成自有厂房,迈出发展的关键一步。

“镇政府专班全程帮办用地手续,还帮我们对接银行解决融资难题。”李俊红感慨地说。这种“保姆式”服务成为石象镇优化营商环境的鲜明特色,传承至今。近年来,石象镇深化“政银企”联动服务模式,累计为中小企业协调金融贷款超8000万元,并精准落实上级税费减免政策,让企业轻装上阵,推动农业产业化与乡村经济深度融合。

服务升级 从“单打独斗”到“链式赋能”

2009年,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凤舞面粉亟须技术升级,但资金和人才成为“拦路虎”。石象镇政府迅速行动,一方面牵线许昌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建立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协助企业申请相关补贴,最终促成3000万元的布勒智能面粉生产线落地。

“政府不仅送政策,还帮我们对接省农科院选育优质麦种,指导我们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乔风武介绍说。如今,凤舞面粉依托本地优质小麦资源,研发的饺子粉、烩面粉等26款专用粉畅销甘肃、云南、四川、安徽、青海等地区,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这一成功案例的背后,得益于石象镇构建的“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既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又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实现了“企业壮大、农民致富”的双赢局面。

基础保障 从“家庭作坊”到“产业龙头”

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先行。石象镇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依托107国道、319省道、许昌绕城高速、兰南高速、京广铁路等交通枢纽,推进镇域道路拓宽改造,确保企业物流畅通。同时,该镇政府联合豫粮集团、鼎优农业等种植大户,建立稳定的小麦供应和仓储体系,并协调电力部门实施电网升级,保障了企业生产用电的稳定性。

“现在送货再不用半夜开三轮车了!”李俊红指着厂区外的硬化道路笑着说。近年来,石象镇累计投入1.2亿元完善镇域道路、电网和5G网络,并依托镇经济发展办公室设立“营商环境监督站”,确保企业诉求24小时内响应。在政府的全方位支持下,凤舞面粉相继获得“文明诚信企业”“许昌市食品安全示范商户”“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成为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

乡村振兴 从“产业兴旺”到“共同富裕”

凤舞面粉的成长,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更是石象镇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乡村振兴的缩影。该镇政府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企业签订小麦订单种植协议,带动周边20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同时,企业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近年来,石象镇以凤舞面粉等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小麦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了多个农产品品牌,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我们不仅要让企业强起来,更要让乡村活起来、农民富起来。”石象镇党委书记徐永超表示。

从“求生存”到“谋创新”,凤舞面粉的蝶变印证了“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深刻道理。下一步,石象镇将继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将优化营商环境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通过政策扶持、链式赋能、基础保障等多维度服务,推动更多乡村企业茁壮成长,为乡村振兴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编辑:梁坦  责编:肖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