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八仙“疯狂打工人”
核心提示
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我市有多家企业(单位)携数百件展品参会,全方位、立体化展示许昌文化创意成果。其中,“许昌人”剪纸、麦秸画《贝叶虫草》、铜八仙“疯狂打工人”等在展会上备受热捧。
“许昌人”剪纸有看点
“这幅剪纸作品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形象地反映了‘许昌人’的历史演变过程。”5月24日,看到河南馆《“许昌人”与现代人类起源》剪纸作品,一名来自广西南宁的观众对记者说。
剪纸作者李俊奇说,灵井“许昌人”遗址位于建安区灵井镇。2007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发现人类头盖骨化石,命名“许昌人”。学术界认为这是研究中国现代人类起源的重大发现,被评为“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许昌人”与现代人类起源》以“许昌人”串联古人类演进史,镂空的古人类图谱环绕地球家园,诠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中间的“三鱼共首”暗喻“三生万物”的东方哲学。作品运用阴阳刻交替技法,使粗犷的原始线条与细腻纹理碰撞,传统剪影艺术由此获得跨越时空的叙事张力,唤醒观众对人类文明起源、命运与生态环境的深层思考。
《贝叶虫草》25天完成制作
建安区麦秸工艺品工作室杨丽曾携麦秸画《听琴图》亮相2024年“文博会”。那一年杨丽的作品卖出近六位数高价,今年她又携带麦秸画《贝叶虫草》参展。
《贝叶虫草》是齐白石四条屏国画花鸟画之一,这幅作品我们历时25天创作完成,设计时参照齐白石先生原作,按照1:1比例还原,融入现代美术思想及绘画、缂丝技法,树干、虫草等元素线条细腻自然,充分展示麦秸画民间传统工艺瑰宝。
“整幅画作简洁大方、用料讲究,制作细致入微,画作中的动物栩栩如生。”一名来自深圳的观众说,去年,他在深圳“文博会”上见到过杨丽的麦秸画,得知她今年再次参展,就专门过来参观她的新作。
铜八仙“疯狂打工人”受热捧
“这套文创作品非常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心理状态,它以洞八仙为IP形象,在服饰、形象、设计上既现代又有情趣,创意爆发,让人看了爱不释手。”一名叫杨雯雯的观众说。
许昌市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赵琼说,这是他们与中原科技学院共同创作的作品。该作品以馆藏明代铜八仙人物IP和神话故事为设计元素,结合现代职场打工人的形象特征,提炼出8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职场人形象,在保留文物原有肢体动作和头部特征的基础上,将铜八仙的服饰替换成打工人服装,以此传达“疯狂打工人”的主题,表达职场人在高压环境下的各种情绪。
一场跨越千年的“文物变形记”,通过文创赋能,让这些沉睡的馆藏文物以全新的姿态闯入现代人的生活,实现从博物馆展柜到“货柜”的华丽转身。
■相关新闻
禹州两件钧瓷作品入选国家版权局产权保护主题展览
本报讯 (记者 黄增瑞 通讯员 武鹏亮)5月24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亮点频现。国家版权局举办的版权保护主题展览,河南版权馆惊艳首秀,禹州孔家钧窑的两件钧瓷作品成功入选,这不仅是许昌钧瓷产业在产权保护领域的重要成果,更标志着其在创造性转化、文化创新性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
此次河南版权馆以“版权赋能价值创新驱动未来”为主题,精心打造64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围绕“根脉传承·版权守护、创新发展·版权赋能、文化出海·版权护航”三大板块,全方位呈现河南以版权激活传统文化、驱动产业焕新的精彩实践。
众多展品中,孔家钧窑的两件作品尤为引人注目,其版权设计荣获国际文化交流项目认证,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国际视野,并成为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彰显了河南文化借助版权保护“扬帆出海”的强大底气。
“版权保护方面,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去年就对400多件钧瓷作品进行了版权保护。”禹州钧瓷文化博物馆馆长刘兴兴说,通过系统化保护,能有效防止传统技艺被无序模仿或篡改,并确保工艺的纯正性和历史延续性,这样既能守护千年窑火不熄,又能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从钧瓷独特的“窑变”艺术,到数字技术带来的“蝶变”体验;从非遗工坊匠人的精湛技艺,到数字技术营造的沉浸观感,许昌文化产业正以版权赋能为关键支点,全力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
通过版权的有效保护与转化利用,文化正逐渐成为驱动许昌产业升级的强劲动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编辑:李炎 张鹏 校对:赵欣
责编:李炎 终审:刘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