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前的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拉开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88年过去了,卢沟桥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段血泪与苦难的历史,我们永不敢忘。
在鄢陵县张桥镇育红学校院内,矗立着一座汉白玉雕像,这座雕像的人物原型就是在七七事变中带领全排战士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的抗日英雄——李文成。
许昌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编纂的《许昌革命故事》记载了李文成的光辉事迹。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历史,缅怀先烈!
李文成,1909年出生于鄢陵县张桥镇小王庄村。他幼时家境贫寒,3岁时,他的父亲逝世;9岁时,他的母亲改嫁;10岁那年,他的祖父病故。此后,他与祖母二人相依为命,苦度时光。
1928年4月的一天,李文成卖了家里仅有的一口小缸和一件破棉袄,去鄢陵县城交“公粮”,正遇上国民革命军西北军在鄢陵县城招兵。李文成见到招兵处,就动了心思。他把手中的钱交给同村的伙伴转交祖母,义无反顾地投身军营。一年后,李文成成为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三营十一连的一名班长。1933年3月,他参加了喜峰口、罗文峪口抗击日寇的长城阻击战。他加入二十九军的大刀队,苦练大刀技艺,多次趁夜间偷袭日军军营。长城战役结束后,因其在偷袭日军的战斗中表现英勇,受到团部的通令嘉奖。
1937年3月,李文成随二十九军调往宛平,接手卢沟桥的防务,任三营十一连二排排长。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强行越过我军防卫阵地进行搜寻。李文成带领全排战友与越界的日军对抗,日军率先开枪。在得到上级明确指令可以还击的情况下,守卫铁桥的二排战友被迫开枪还击。在永定河的铁桥之上,李文成带领全排战士打响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第一枪。在日军疯狂的进攻下,李文成带领战友固守阵地,数次击退日军的进攻。8日下午,营长金振中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受重伤,李文成把金振中背至长辛店师部医院后,立即返回阵地,固守铁桥,绝不后退半步。经过数轮拼杀,全排53人只剩下17人,三分之二的战友为国捐躯,血染铁桥。李文成与日寇激战两昼夜后,奉命撤退。
1937年9月,二十九军三十七师整编为七十七军,李文成因作战勇敢被提升为十一连连长。1940年5月,在湖北枣(阳)宜(阳)会战中,一次察看战场地形时,他不慎滑下悬崖,摔断右腿,在战地医院养伤未愈就返队参战。在湖北荆门阻击战中,李文成被日军施放的毒气熏倒,致左眼失明,无法参加一线作战。他任上尉连长时,先后参加了枣(枣阳)宜(宜阳)会战、襄河会战,对日作战数十次。他经历了长达12年的抗日战争。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李文成返回故乡,安心务农。
1986年10月,李文成在北京参加了历史文献纪录片《卢沟桥的枪声》的拍摄活动,与原二十九军的战友久别重逢,共叙当年的战斗情谊。
1996年1月3日,李文成逝世,终年87岁。
2016年,鄢陵县人民政府为李文成制作汉白玉雕像一座,立于张桥镇育红学校院内,纪念李文成在七七事变中抗击日寇的壮举。2017年1月,在育红学校院内举行了李文成汉白玉雕像落成仪式。
88年过去了,山河已无恙,但那段浸透血泪的历史,是刻在民族记忆里永不褪色的烙印。
今天,让我们一起致敬英烈!让英雄的精神,永远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