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有千千结

2025-07-22 10:03:01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王永涛

我要分享:

摘要:

    周龙倩在工作室编织绳结。

核心提示

绳结编织技艺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当时,人们用绳结记事,绳结也成了传承的纽带。随着时代发展,绳结编织技艺逐渐从实用功能转变为一种装饰艺术,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许昌,传承者从古老纹样中汲取灵感,大胆融合古今中外元素,吸收美术精粹与珠宝知识,创新设计出绳编珠宝,将华夏智慧的精髓转化为可佩戴、可感知的当代艺术,使这项古老技艺在时代脉搏中焕发新生。

凌晨一点,曹魏古城已经褪去喧嚣,周龙倩的店铺却仍亮着一盏孤灯,在夜色中格外耀眼。

剪刀轻响,各色彩绳在指尖翻飞缠绕——这又是她与绳编相伴的一夜。一根朴素的绳子,经她双手点化,幻为荷花吐蕊、祥云流转。

    周龙倩在手绘本上创作草图。

周龙倩是许昌市魏都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绳结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的绳编情结深植于家族血脉。

在她的童年记忆里,姥爷布满厚茧的大手与粗粝结实的农具绳结几乎融为一体。那些绳结承载着土地的力量,深深嵌入周龙倩最初的认知。

母亲的手则更为灵巧,能用五彩丝线编织出精美繁复的盘花,装饰着朴素的衣物,或是为家中老旧的床幔系上寓意吉祥的中国结。那垂落的流苏在光影里轻轻摇曳,将绳结的美无声无息地织入她生活的经纬。

大学时候美术专业的深造,更是赋予了周龙倩对色彩与结构的敏锐感知。“其实美术和绳编技艺也是相通的,比如色彩的搭配、手稿的绘制,都需要有美术功底。”周龙倩一边讲述,一边展示她的手绘本。

    周龙倩大胆创新绳编珠宝设计,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厚厚的手绘本里,是无数线条的探索与交织:从汉代玉器温润的轮廓中提炼出流畅的线条,从唐代卷草纹的繁复卷舒里捕捉流动的节奏,甚至敦煌藻井那庄严绚丽的色彩组合,都成为她笔下的灵感源泉。这些线条与色块最终在纸上汇聚成绳编与珠宝结合的设计雏形,古老纹样在当代设计思维中焕发出新生。

为了读懂每颗宝石的“语言”,更好地与绳结编织技艺结合,她前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学习,并取得了琥珀鉴定师、绿松石鉴定师等证书。这些积淀,最终汇聚成绳编与珠宝的惊艳“联姻”。

    周龙倩在展示刚刚编织完成的中国结。

“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根’不能变,但生出的‘枝叶’必须让年轻人喜欢。”周龙倩深谙非遗传承的守正创新之道。在她的工作室里,处处可见古今中外的碰撞:墙上悬挂着卷草纹复刻作品,展柜里陈列着秘鲁绳结与祥云纹交融的项链。

她将古代传统玉器穿孔的古老智慧,转化为现代首饰的联结密码。当许昌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奇观,在她手中凝为耳畔摇曳的吊坠,家乡文化终成“行走的名片”。

一根丝绳,串起天南地北的珍重。当谈起她的顾客,周龙倩的眼角藏不住的泪光在闪耀。新疆、内蒙古、广州、海南……她的顾客遍布大江南北,而这背后,不仅是顾客对她传统绳结编织技艺的认可,更是对她的信任。

“很多顾客甚至都没有见过面,但他们就把很珍贵的宝石邮寄过来让我设计、编织。还会跟我说不用着急,慢慢做。”周龙倩感慨道。

    工作室外游客来来往往,工作室内周龙倩在专心创作。

为了不辜负顾客的信任,也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这一项传统技艺,周龙倩往往会选择在晚上闭店之后独自创作,很多时候一抬头,晨曦已漫过窗棂。

谈起下一步的打算,周龙倩坦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有责任传承好绳结编织这项技艺,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老祖宗的审美和智慧,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绳结编织。”

夜深人静,彩绳仍在周龙倩指间流转生长。5000年前祖先结绳记事的智慧,通过这束不灭的灯火,编织成属于时代的文化图腾。她的指尖有山川的走向,绳结里藏星河的轨迹,当传统化作佩戴在身的物件,华夏文明的血脉便在现代肌理中汩汩流淌。

编辑:王婵  杜鹏勃     校对:赵欣    

责编:李炎                  终审:刘俊民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