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创产品中的“红石记忆”

2025-07-29 15:47:16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本报记者 张铮 通讯员 于群涛

我要分享:

摘要:

木盒里的红石镇纸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张铮 摄

红石镇纸上刻有“全国第一个县档案馆,要在全国争第一”的字样。本报记者 张铮 摄

核心提示

提起襄城县红石,你会想到什么?汝水虹桥、雷洞村,还有日常生活用的石臼……可以说,红石早已印刻在襄城人的生活中、记忆中。

襄城县档案馆有一组用红石制作的文创产品,其贴近生活的创意,让尘封的档案“开口说话”,为大家讲述襄城县红石的前世今生。

红石是记忆 温暖且绵长

7月26日,记者走进襄城县档案馆,见到了两个用红石制作的精美摆台,上面刻有“全国第一个县档案馆”字样。红石摆台旁边摆放着一个个木盒子,盒里装着刻有“全国第一个县档案馆,要在全国争第一”字样的镇纸。

“这是我们用红石制作的文房四宝,有镇纸、砚台、笔架等。”襄城县档案馆副馆长王婧拿出一个木匣子,向记者展示他们新创的档案文创产品。

王婧介绍,红石是襄城县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是襄城县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文创产品的创意来自当年毛主席视察襄城县,并结合襄城县特有的红石文化,让特色文化活起来。

红石是襄城人的集体记忆,在王婧带领下,记者走进襄城县档案馆库房,从档案文献中寻找红石记忆。

乾隆五年修编的《古氾城志》记载:(襄城)物产无特异者,故不录。独烟、蒜、石器有名声,流通千百里外,与他地差别耳。

《襄城县志》记载:襄城县红石质优量大,是一种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以色红、无毒、细腻、坚韧而久负盛名。红石制成的石磨、石臼、石磙等石器,经久耐用,行销全国17个省市。

“旧时,襄城汝河水运和陆地运输十分便利,首山红石制品被运销外地,成为古襄城的名片,也是襄城无数石匠养家糊口的‘救命石’。”王婧说,红石是襄城人的记忆,档案文创则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他们通过红石“架桥”,旨在让静默的档案“开口说话”,让璀璨的地域文明得以传承。

襄城县档案馆一系列文创产品的推出,是该馆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县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积极探索。这些富有创意与温度的文创产品,不仅丰富档案文化的传播形式,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公众对襄城县历史文化的认知与兴趣,为档案事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红石是基石 奋进聚合力

说起基石,大家都不陌生,意思是做建筑物基础的石头,比喻基础或中坚力量。

在襄城人眼中,红石亦是基石,也是襄城县城墙的地基、汝水虹桥基石、居民房屋的墙体……可以说,红石象征着奉献、奋进的精神。

“公元前559年,楚在氾之西北隅用红石筑新城,因周襄王曾居于此,故名‘襄城’。汉代时期,石雕艺术蓬勃发展,工匠用红石雕刻石画像,记载历史;隋唐时期,佛教和儒家文化空前发展,乾明寺、文庙内精美的红石雕刻,见证繁荣。”王婧说,根据史料记载,襄城县红石文化历史久远,产自首山、令武山,尤以首山红石闻名遐迩,这里产的红石石质红润鲜艳、质地纯净,一直是中原地区人民最喜爱、最重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和建筑构件。

前不久,襄城县档案馆组织了一场红石文化展,通过展出有关红石的馆藏实物、照片档案,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襄城县的历史文化。其中,有关汝水虹桥的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六百年前,元末明初,汝河无桥,只有船渡。当地匠人取首山一脉孟良大鹰嘴之红石筑桥,“九磙十八层”,汝水虹桥始成,为水陆码头之要冲。

“几百年过去,汝水虹桥依旧坚固如初。前段时间,汝河水位下降,汝水虹桥再次露出水面,吸引不少人前来参观、游玩。”王婧说,红石桥墩用9层高约0.7米的石磙作基座,缝隙用糯米粉与石灰浆黏合,用18层条石垒砌。石板中间各凿凹形槽,浇铸生铁相连,整个桥身浑然一体,固若金汤。

在襄城人记忆中,以红石作为基石的建筑不光有汝水虹桥,还有襄城县城墙。

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该县以红石和砖甃筑襄城县城南、西、北三面城墙,以防北汝河水患。后来为了防水、防匪,又在四面城门外增修瓮城,西南城墙下挖建了水门水道,以备供城中民众取水饮用。

如今,襄城县红石以赤胆忠心、勇于担当、根基坚固、默默无闻的精神内涵,植于襄城故城深处。

红石是乡愁 惦念与牵挂

在襄城县档案馆组织的红石文化展中,陈列的红石碾盘、红石石磨、红石石臼等红石制品,让人们想起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

“红石捞簸、红石石磙、红石碾盘、红石石磨、红石牛槽、红石石臼……为中原地区农耕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王婧说,大家对红石的记忆还有石梁、红石门墩、红石雕刻等建筑构件,以及还在发挥作用的红石渠闸、红石桥。可以说,红石早已融入襄城人的血液,承载了那个时代的记忆与情感,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尤其是一个村庄的变化,让红石文化更加具象。”王婧指着照片中的雷洞村,向记者讲述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红石村。

红石房、红石墙、红石路、红石磙、红石磨盘、红石渡槽、红石炕烟房、红石猪圈、红石厕所……在许昌市襄城县紫云山北麓有个古朴的村庄,这里与别的村不同,除了满目的青翠外,就是红石的世界,它就是雷洞村。

雷洞村地处伏牛山东麓,村民就地取材利用红石建屋砌墙,垒堰修渠,打石磨,凿石槽,代代相传。如今,该村还留有红石屋、红石墙、红石厕所、红石板路等,红石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村民的生活。

前些年,雷洞村虽然环境优美,但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村民生活贫困。自2008年开始,当地政府陆续修通了村庄与外界联系的道路,雷洞村依托红石文化发展乡村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示范村。

红石变风景,雷洞村只是一个缩影。襄城县县城附近的山头店、紫云、湛北等乡镇,许多村子河边的栏杆是石头做的,道路是石头铺的,房墙是石头砌的,几乎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有石桌、石凳、石磙、石槽、石猪圈……为了留住历史记忆,恢复首山秀美风姿,襄城县对首山进行绿化修复。

如今,首山脚下的湛北镇,历来有种植樱桃的习惯。该乡拉土上山,改造种植环境,将土地承包给村民成片种植樱桃树。每年樱桃成熟时节,当地游客络绎不绝。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随着光阴流转,红石作为生产生活用品和建筑原材料的年代已经渐行渐远。如果你对红石有着特殊情感,不妨到襄城县档案馆逛逛,从档案文献、文创产品中追寻红石足迹,感触历史变迁……

编辑:李炎  刘方    校对:赵   欣

责编:肖涛            终审:杨红卫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