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7 08:59:31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刘璐
我要分享:
“我已经当了爸爸,又当了爷爷,但我已经30多年没叫过妈妈了。我想着,等哪天我扛不动水泥了,就回村里挨着那堆土躺下。没准那时候,我再叫妈妈,她就能听见了。”这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的文字,是六旬农民工安老三在劳务市场等活儿干时,看到有人拍视频发起创意挑战,他接下挑战,在劳务市场附近的一家小饭馆写下的作文《我的母亲》的结尾部分。
原来最无私的爱、最深沉的孝道、最执着的责任,不需要华丽的修辞,不需要跌宕的情节,不需要瞩目的成就。它藏在身材单薄的母亲护儿周全时喷涌而出的能量中,它站在儿子沉默佝偻的脊梁上,它躲在低头写作时欲言又止的停顿间。
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个像安老三这样的家庭和不善言爱的父母儿女。他们像候鸟般往返于城乡之间,翅膀上沾着大都市的霓虹,爪印里留着黄土地的卑微,内心浸润着靠诚实劳动提升生活品质的热望。这种“双重生活经验”的酸甜苦辣可谓说不尽道不完。它是长久以来城乡人员流动的现状,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它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农民可凭借体力或技术获得高于土地的收入。它还给乡村振兴积累了经验和资源,却也带来了困惑和挑战。
提到乡村振兴,我们总想描画出数字农业的效率、智慧乡村的便捷、诗情画意的田园,却常常忽略那些沾着泥土的手掌所传递的韧性和顽强。安老三们用瓦刀、钳子在混凝土上刻下的,是最简单的希望,是最柔软的乡愁,是最坚实的基础。它们可能是母亲坟前新添的一抔土,可能是荒宅变成的桃园,可能是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也可能,只是让自己拥有希望。
当我们在会议室讨论“人才振兴”时,这些在脚手架上写诗的农民工,正在用汗水浇筑着比任何规划都更坚实的未来——那是混凝土与钢筋的默契,是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是土地与城市之间的脐带。
社会变革中总藏着尖锐的砂砾。当我们为吸引高端人才开出补贴时,这些视手艺为生命的打工者会面临越来越窄的就业空间;当我们为生育率下降而发放生育补贴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安全该如何保证?当乡村振兴奋力推进时,尤其在传统手工业和特色农产品领域,既存在后继乏人的现实问题,也面临返乡人才“水土不服”的困境。他们在渐渐老去,已习惯在手机和信息茧房里生活的人,谁还会坚守?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政策文件里的重视,而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不只是表彰大会上的荣誉,而是乡村签约医生的真切覆盖;不只是口头上的尊重,而是对农民工精神追求的真正认同。
因爱读书出名的农民工刘诗利的影子落在北京图书大厦的书架上,安老三的影子投在未完工的墙面上,他们像两株正在抽穗的麦子,需静观、需深思、需支持、需鼓掌,而不能“红”过之后再无波浪。这些画面之所以引起共鸣,是因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风景,往往诞生于这些不为人知的时刻。当城市在咖啡香中苏醒,无数个刘诗利、安老三正在为乡村的黎明打磨基石;当都市在地铁轰鸣中奔忙,无数双粗糙的手掌正在为故土的未来编织经纬。
我们总在寻找新型职业农民的完美模板,却忘了最珍贵的样本就在脚手架和麦田之间。他们懂得城市人的需求,就像懂得何时该播种、何时该收割,不怕流汗,无视“三伏”;他们能精准计算每吨水泥的配比,就像能准确感知每场雨水的分量、每粒粮食的珍贵。这种代代传承的眷恋,源自土地的智慧,源于传统文化的熏染。它比任何管理课程都更接近乡村振兴的本质。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带着城市经验反哺乡村,这种逆向的人才流动,恰恰印证了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真正的振兴不在于吸引多少外来专家,而在于激活本土人才的创造力;不在于复制多少城市模式,而在于培育具有乡土特质的创新力量。因为最地道的滋味永远来自故乡的土壤与母亲的手温。
我常常感动于那些永远微微弯腰的身影。他们或是低头拔草,或是蹲在工地上研究图纸,或是给孩子说着朴素的道理。这种弯腰不是屈从,而是像麦穗般懂得将果实低垂向大地;不是妥协,而是如河流般明白只有放低身段才能汇聚成海。正如所有真正的成长,都始于对根系的敬畏;所有持久的振兴,都源于对土地的谦卑。
每个农民工的行囊里都装着双重故乡。他们在城市从事最重的体力劳动,却始终保持着对土地的敬畏;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却永远深藏着对知识的渴盼;他们适应着工业文明的技术规范,却从未丢失农耕文明的朴素智慧。这种“城乡双重性”正是乡村振兴最宝贵的资源。当我们谈论人才振兴时,或许首先该做的,是弯腰倾听这些在混凝土与麦浪间奔波者的心声。
编辑:兰民 刘靖雯 校对:艾文
责编:毛志刚 终审:黄双燕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