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截至7月底,已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102公里,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8%

“四好农村路”铺就乡村“幸福路”

禹州市X025禹神旅游快速通道(资料图片)

夏末秋初,走进禹州市方岗镇,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平坦宽阔的路面延伸至远方。道路两旁,商铺林立,人来车往,一派繁荣景象。谁能想到,就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条坑洼不平、尘土飞扬的老旧水泥路。“以前下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送货的车都不愿意往里开。”方岗镇永正超市的老板王永正感慨道。如今,这条路不仅“颜值”提升,还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黄金道”。

“乡村振兴,道路先行;产业兴旺,路网支撑。”2025年,我市将新建、改建150公里农村公路作为重点民生实事,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方岗镇这条承载着乡亲们希望的“幸福路”,正是我市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生动缩影。

项目名片

实施农村路网提升工程。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50公里。

项目进展

截至7月底,已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102公里,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8%。

建设亮点

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市紧紧围绕“公路+产业”“公路+旅游”“公路+文化”“公路+康养”“公路+电商”“公路+党建”等发展模式,加大了产业路、旅游路的改造提升力度,进一步发挥好农村公路助推乡村经济发展的纽带和辐射作用,让农村更强、农民更富、乡村更美。


襄城县首山彩虹公路(资料图片)

一条大道连百业 铺就振兴“产业路”

道路通,百业兴。在方岗镇,这条新修的主街全长虽仅1.8公里,却串联起了沿线近200家商户的繁荣与希望。王永正的超市就在这条街上,他对此体会最深。“路修好后,不光是环境变美了,关键是人流量大了,生意好了起来。以前路不好,供货商的车开到路口就头疼,现在他们来得勤了,我的货品也更全了。”王永正指着门口宽敞的路面说,“路宽了,顾客停车方便,大家都愿意来逛。这路真是修到了我们商户的心坎上。”

一条路的影响远不止于沿街的商铺。在方岗镇方东村,一家名为“唐韵石磨坊”的面粉厂正成为村集体经济的新引擎。这家村企联办的石磨坊,依托传统工艺和智能化设备,生产高品质的原麦面粉。据该村党支部委员方振民介绍,道路的改善对面粉厂的运营至关重要。“要想富,先修路。我们的原料要运进来,产品要销出去,没有一条好路寸步难行。现在路修通了,不仅方便了周边村民拉着小麦来加工,也为我们下一步将产品打入商超、发展电商铺平了道路。”方振民说。

据了解,该面粉厂已接到5000多公斤的订单,村民方国灿还计划依托这个平台,开发羊肚菌挂面等深加工产品,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从一家超市的兴旺,到一家村办企业的崛起,再到更广阔的区域联动,道路的畅通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速汇聚。“修好一条路没什么,关键是路修好之后,能给周边的发展带来什么。”方振民说。放眼望去,无论是方岗镇林立的商铺,还是方东村的面粉厂,都因这四通八达的路网而被激活,一条条“产业路”正在为乡村经济的腾飞奠定坚实基础。

一路畅行暖民心 打造安居“幸福路”

如果说“产业路”关系着村民的“钱袋子”,那么“幸福路”则直接关乎百姓的日常生活品质。道路的改变,最直观的感受者是每一位出行在路上的群众。在方岗镇,新修的道路最窄处6.5米,最宽处14米,将周边的方北村、方东村等六七个村庄紧密连接起来,成为当地村民出行名副其实的“主干道”。

“以前那水泥路,年久失修,骑车咯噔咯噔的,开车也颠得慌。”方东村村民回忆说,“现在修成柏油路,又平又稳,走在上面心里都舒坦。”这种舒适度的提升,是民生改善最细微也最真切的体现。路好了,不仅出行便捷,也提升了整个镇区的环境面貌。镇中心的文化广场也因此聚集了更多人气,傍晚时分,村民们三五成群,或散步聊天儿,或跳起广场舞,欢声笑语回荡在整洁的街道上空。

在方岗镇朱庄村,村党支部书记张丽红对村里的道路变化赞不决口。今年6月,村里完成了1.14公里的道路修建,直通村民家门口。“群众都非常满意,出行方便多了。”56岁的张丽红干起工作来雷厉风行。她带领村民不仅修好了路,还对村里的人居环境进行整治,整个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她说:“路修好了,村子变美了,大家的心气也顺了,干啥都有劲儿。”

在鄢陵县马坊镇马坊寨村,一条937米的连村道路让村民们感触颇深。“这条路不仅是进出我们村的主干道之一,而且是马坊镇东部20多个村来往镇区的交通要道。”马坊寨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坤说。

“这条路就在我们卫生院门口,是村民就诊的必经之路。”马坊镇卫生院副院长张松森对这条路的变化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以前是年久失修的老旧水泥路,坑坑洼洼,骑电动车出行非常不便。整修后,这条路变成了5米宽的柏油路,村民就诊更方便了,比原来绕行要少走3公里的路程。”张松森说。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我市将民生实事落到实处的坚定决心。该项目在规划之初,就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哪里需求最迫切,道路就修到哪里,让每一公里的延伸,都成为通向百姓幸福生活的坚实一步。

一张蓝图绘到底 蹚出长远“发展路”

一路通则百业兴。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大力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自然村通硬化路、窄路面加宽等工程,积极打造精品示范路段,使农村公路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走得畅、走得美”转变,带动了全市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今年年初,我市将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0公里纳入全年重点民生实事;截至7月底,全市已累计完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里程102公里,完成投资9593.87万元,项目推进有力有序。

为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市交通运输局创新采用“专家+干部”模式,派出高级工程师团队提供全过程技术指导,并严格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同时,于今年2月和6月先后召开工作会议,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签订责任书,层层压实责任。即将于9月15日正式实施的《农村公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更是为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养护及运营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标志着农村公路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法治化阶段。

市农村公路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胡凯表示,将以《条例》实施为契机,持续深耕“四好农村路”建设。未来,我市将继续优化路网布局,重点加强产业路、旅游路和通村组道路建设;深化县、乡、村三级“路长制”管养机制,确保“有路必养、养必到位”;全面消除存量危桥,完善安防工程,织密安全防护网。

“我们将努力把‘四好农村路’建设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致富路’、方便群众出行的‘幸福路’、促进城乡融合的‘连心路’,在推动实现‘两融五城四跃升’和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服务保障。”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长江说。

从“泥泞路”到“幸福路”,从“交通线”到“风景线”,再到覆盖全市的宏伟蓝图,许昌的农村路网建设,正由点及面,连线成网。一条条平坦、宽阔、美丽的农村公路,如同一条条跃动的脉搏,正为广袤的乡村大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铺就一条通往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

记者手记

路在脚下,更在心中

“要想富,先修路。村里路不好,致富有难度。”农村公路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市的农村公路网越织越密,道路越来越平整洁净,这些都得益于“四好农村路”的规划与建设。

在方岗镇,村民们的车轮和脚步,反复丈量着那条新修的柏油路。它平坦、宽阔,在阳光下泛着沉稳的光。一条路的通与堵,直接关系着临街商铺的繁荣与凋敝,也浓缩了群众的期盼。对于方东村的“唐韵石磨坊”,这条路是“原料路”,是“销售路”,更是通往产业振兴的“希望路”。

一条农村公路,究竟能承载什么?它承载的,是村民骑车不再颠簸的舒适,是孩子们上学路上的安全,是傍晚广场上村民们闲适的舞步。它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乡村振兴战略最坚实的落脚点。从尘土飞扬到车水马龙,改变的不仅是路面,更是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发展的信心。

“四好农村路”的建设,不只是数据的堆砌和里程的增加,更是为每一个普通人的幸福生活修路搭桥。脚下的路是实的,村民心中那条通往幸福的路,则更加真切、宽广。


编辑:兰   民   杜鹏勃     校对:艾    文

责编:杨    仪                  终审:刘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