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2025许昌民生实事年中盘点(三)|打好“组合拳”,精准发力稳就业

东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万达广场9号通道新建的零工驿站 柴双双 摄

核心提示

在许昌市2025年重点民生实事清单上,“搭建就业供需平台”承载着万千家庭的生计期盼。半年多来,一套融合“10+N”公共就业服务、零工市场建设和“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组合拳”精准发力,将岗位送到家门口,把服务嵌入生活圈。截至7月底,全市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524场,累计为8200余家企业发布就业岗位信息22.5万个;新建(改建)县级零工市场1个、零工驿站86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3个;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5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0.73万人、困难人员就业0.23万人,举办创业培训0.62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2.9%、72.8%、71.1%和77.4%。一张以精准服务织就的就业保障网正日益坚实,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项目名片

搭建就业供需平台

统筹办好“10+N”公共就业服务系列专项活动,促进人岗信息有效对接;新建县级零工市场2个,新、改建82个零工驿站和1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推动失业登记、就业登记、困难人员认定等核心业务下沉社区,将公共就业服务覆盖延伸至劳动者家门口,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项目进展

2025年1月至7月,全市先后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春季专场”“民营企业服务月”等就业服务专项系列活动,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524场,累计为8200余家企业发布就业岗位信息22.5万个;新建(改建)县级零工市场1个、零工驿站86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3个。截至7月底,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5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0.73万人、困难人员就业0.23万人,举办创业培训0.62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2.9%、72.8%、71.1%和77.4%。就业信息系统显示就业补助资金支出6913万元。

名词解释

“10+N”公共就业服务系列专项活动

“10”:指全国各地共同开展的10项主题活动,包括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活动、金秋招聘月活动、高校毕业生毕业季专场招聘活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活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西藏青海新疆高校毕业生专项招聘活动等。

“N”:指各地自行开展的创新服务和特色活动。

在市区建安大道三里桥街西南角邮储银行设立的许昌·东城区零工市场 柴双双 摄

拓宽就业渠道,搭建对接平台

为进一步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就业促进工作,7月16日,我市启动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

此次行动以“攻坚促就业,奋进创未来”为主题,将持续至12月,服务对象为2025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行动期间,各级人社部门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需求,集中提供政策落实、实名登记、职业指导、招聘对接、困难帮扶、能力提升、权益维护等全方位就业服务,力争使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年底前都能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确保青年就业水平总体平稳。

就业是“国之大计”,亦是“民生之本”。我市深入实施“乐业许都”工程,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人社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覆盖全市”的服务体系。

立足优势,实现就业服务特色化。我市印发了《关于开展2025年全市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的通知》,每月发布全市招聘活动开展计划,采取留工稳岗、网络供岗、直播带岗、进村送岗、服务保岗等“五岗联动”模式,统筹办好“10+N”公共就业服务系列专项活动。1月至7月,全市高频次、小规模举办专场招聘活动524场,为8200余家企业发布岗位信息22.5万个;与“流量密码”相结合,创新“求职招聘+文旅经济”新举措,“逛古城、找工作”“人才夜市”等特色做法先后被中央、省级媒体宣传报道。

全域覆盖,实现就业服务均等化。我市出台《2025年新建零工驿站和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零工平台建设的标准和功能要求,全市拟新建(改建)零工市场2个、零工驿站10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5个;整理印制了《许昌市就业创业政策汇编》《基层就业服务规范指南》,推动就业服务下沉基层,将失业登记、求职渠道、技能培训等12项服务延伸到基层。

部门协作,实现就业服务多元化。充分发挥人社部门牵头作用,通过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总工会、市残联、市妇联等单位每月定期联合举办招聘会,与魏都区、建安区、东城区、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联动每周开展招聘活动,以部门参与、市县联动、异地同步的就业服务矩阵新模式凝聚了工作合力,受到用人单位和群众欢迎,就业服务矩阵初见成效。

从阳春三月,到炎炎夏日,许昌各级人社部门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围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任务,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健全服务体系、规范服务制度、便捷服务方式、创新智能服务、提高服务成效,全市就业形势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用行动让“最基本的民生”稳定如磐。

聚焦重点群体,加强就业援助

今年3月,在长葛市和尚桥镇举行的“春风行动”招聘会上,长葛市昌鸿电器有限公司在招聘海报上注明“招聘残疾男女工”。“我们厂里残疾工人占一半,这次我们主要招聘残疾男女工、修补工。残疾人只要生活能自理,不影响干活,都可以来试一下。我们厂是计件发工资,残疾工人每个月的工资在2000元至5000元之间。”该公司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说。

残疾人就业一直是难点。市人社局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以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零就业家庭成员,登记失业人员为服务对象,由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联合残联开展,集中为困难群众送岗位、送服务、送政策、送温暖。

市人社局牢牢把握重点群体就业需求,推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规范化。

服务分级分类,兑现“两个承诺”。印发《关于优化就业公共服务开展失业人员集中帮扶行动的通知》,完善全市统一的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分类分级帮扶制度,针对全市3.4万名登记失业人员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定期发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推出公共就业服务“两项承诺”,对求职者承诺不挑不拣5天上岗,对用人单位承诺15天帮助解决招人难题。新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452人。

落实包联帮扶,服务精准覆盖。扎实开展“三包三联”,落实人社服务专员制度,建立完善企业“用工需求、问题诉求、政策落实”3个清单,累计开展走访320人次,走访企业365家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96个。

强化就业见习,加强岗位募集。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借助“万人助企”工作机制,广泛动员企业参与见习工作,扩大岗位规模,募集发布见习岗位信息4191个,组织就业见习569人,发放就业见习补贴156万元。

打造“数字大脑”,创新智能服务

引入云帆科技,构建“政企协同+数字赋能”的智慧化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模式;组建30人的专业就业服务专员团队,开展涵盖职业测评、岗位分析等8大模块的系统化培训;搭建智能匹配平台,运用大数据精准分析企业用工需求与求职者技能,实现“人岗智能匹配……建安区人社局通过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就业新生态。这是我市人社部门打造“数字大脑”,创新智能服务的一个缩影。

我市人社部门强化系统应用,取消纸质材料受理,全面推广“互联网+”就业信息系统和“豫见就业”小程序,做到“每项业务系统办理、每项资金系统审核、每项数据系统获取”,1月至7月全市系统办理业务28.4万笔,业务办结率98.2%以上。

着力打造智慧服务,推出“许昌公共就业”“许昌零工市场”微信小程序,上线服务机构“E地图”,大力推进服务“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实现求职招聘、职业指导、创业贷款等一站式服务。

加强监测及数据分析,完善提升就业创业综合调度平台功能,开展企业用工变化、就业失业状况、基层业务经办等数据监测,综合线上线下企业招聘岗位数量、薪酬等信息,定期形成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促进人力资源供需匹配对接。

与此同时,我市人社部门紧盯中央和省减负稳岗相关政策,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质量上持续发力。

打好“政策牌”,制作就业助企政策明白卡、就业惠民政策明白卡,细化实化“直补快办、免申即享”措施,确保市场主体及时享受政策红利。1月至7月全市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就业补助资金6913万元。

打好“创业牌”,持续完善创业培训、创业贷款、创业孵化、创业服务“四位一体”扶持体系,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落实力度,开展“网格化”“扫街式”上门服务,做到应贷尽贷、能贷快贷,为284个创业实体发放贷款1.77亿元,带动就业2023人。

打好“作风牌”,牵头推进“企业用工”“个人创业”一件事,组织经办银行赴院校为在校生集中办理、发放社保卡,提前做好2025年度困难家庭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发放准备工作。

从零工驿站里的忙碌身影,到社区服务站前满意的笑容;从大型招聘会上的供需两旺,到创业者的梦想起航——许昌正以更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更务实的民生举措,稳稳托举起百姓的幸福生活,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力动能。

记者手记

“15分钟就业服务圈” 助求职者“实力出圈”

2025年,许昌市将“搭建就业供需平台”纳入10件重点民生实事,提出统筹“10+N”公共就业服务、新建零工市场、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等一揽子举措,以更精准的服务、更完善的网络,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短短7个月,一场关乎千家万户“饭碗”与幸福的系统工程全面铺开,以精准服务为针,以完善网络为线,在汉魏故都织就了一张温暖的就业保障网。

许昌深谙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性,着力打造触手可及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截至7月底,全市新建(改建)县级零工市场1个,更将86个便捷的零工驿站和13个贴心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嵌入社区街道。这些站点如同毛细血管,将岗位信息、政策咨询、技能培训送到劳动者身边。同时,“10+N”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高效运转,统筹整合资源,形成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联动、全域覆盖的就业服务网络,确保服务无死角。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圆了“稳稳”的幸福梦。

许昌以贯穿全年的专项活动为抓手,搭建高效对接桥梁。“就业援助月”为困难群体雪中送炭,“春风行动”温暖返乡务工人员……1月至7月,线上线下招聘会密集举办524场,累计为8200余家企业发布优质岗位信息22.5万个。线上平台智能匹配,线下招聘面对面沟通,多样化的对接方式极大提升了人岗匹配效率和成功率。

一组组数据印证了服务的温度与精度:截至7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65万人,其中0.73万失业人员重拾信心再就业,0.23万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帮扶。尤为亮眼的是创业培训蓬勃开展,0.62万人接受培训,为市场注入新鲜活力。各项指标均跑赢时间进度,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及创业培训完成率分别达年度目标的72.9%、72.8%、71.1%和77.4%,交出稳就业的硬核答卷。

许昌以“搭建就业供需平台”为支点,撬动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密集的服务站点、精准的对接活动、温暖的帮扶举措,让更多劳动者在家门口触摸到了梦想的温度。当零工市场里人声鼎沸,当培训教室中灯火通明,当招聘会上供需两旺,“稳稳的幸福”,正写在每一位劳动者充满希望的脸上。

编辑:兰   民   杜鹏勃     校对:艾    文

责编:毛志刚                  终审:刘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