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践行“两山”理念绘就生态新篇

——写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既是今年全国生态日的主题,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又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指南。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将“两山”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血脉,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交出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许昌答卷,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合力攻坚 绘就蓝天碧水净土图

“云朵低得仿佛伸手就能够到,小城许昌有了海滨城市的既视感。”“快看,天上有很多‘棉花糖’。”立秋过后,许昌的天空更显澄净,“许昌蓝”与“云朵秀”刷屏朋友圈,成为我市生态改善的鲜活注脚。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市坚持高位推动,召开高规格的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对新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印发《许昌市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标本兼治实施方案》和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方案,定期召开污染防治攻坚调度会,层层压实责任,推动解决生态环境重点难点问题,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推动工程治污,谋划实施年度大气污染重点治理项目351个,完成率达到78%。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坚持每日研判分析,针对出现的高值热点和规律性升高问题,“第一时间”消除污染排放源;持续开展扬尘污染综合治理行动,推动餐饮油烟、散煤治理等面源污染防控,源头减少面源污染排放。推进移动源污染防治,强化车油路同步治理,将514台超标柴油货车纳入“黑名单”,打击成品油“黑窝点”2个,开展夏季错时装卸油和错峰加油,夜间加油量提升14%。截至7月31日,全市9项空气质量指标均同比改善,其中6项指标(综合指数、优良天、重污染天、PM2.5、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达到“十四五”以来最好水平。

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险源排查整治,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今年1—6月,全市4个国控断面水质年均值达到或优于Ⅲ类,1个省控河流断面水质年均值达到Ⅳ类,市、县两级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许昌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Ⅲ类,达标率100%。

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

探索创新 蹚出绿色低碳发展路

8月13日清晨,市区八一路一家烩面馆前,餐厨垃圾收运车准时停靠,司机熟练地将垃圾桶抬上倾倒轨,不到一分钟,两桶剩菜剩饭便“登车”前往处理点。

在我市中心城区,每天都有数十辆餐厨垃圾收运车来回穿梭,实行餐厨垃圾集中免费上门收集,解决了过去令人头疼的剩菜剩饭“处理难”问题。

“水、渣经厌氧发酵后可以产生沼气,泔水油将作为工业原料,制成生物柴油,真正实现‘变废为宝’。”在位于许昌市静脉产业园的许昌欧绿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餐厨垃圾预处理车间,综合管理部经理程珂介绍。

从餐厨垃圾“日产日清”到静脉产业园“吃渣产能”,许昌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引擎,蹚出绿色低碳发展路。自2019年被列为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我市积极探索资源集约、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2023年成为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投融资试点之一,成功打造了再生金属产业链等六大绿色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具有许昌特色的“无废之路”。

去年,我市向生态环境部推送4项经验模式,投融资模式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今年,我市印发《许昌市2025年“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年度7大建设任务、59项工作指标,谋划新建续建项目32个,落实“四个清单”,持续推动“无废城市”建设。

加强项目谋划与资金争取,谋划包装高排放车辆和机械新能源替代等入库项目,加快推进100家重点行业企业绿色化改造,组织7家钢铁、水泥、焦化企业和14台燃煤锅炉加快实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召开全市重点行业企业清洁运输比例提升部署动员会,加快提升清洁运输比例……如今,许昌的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正从“点上突破”迈向“全域提升”。

提升质效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着力提升行政检查的规范性和精准度,制定全年“双随机”工作计划,完成820家涉VOCs企业监督帮扶,整改问题470个;检查机动车检测机构55家,整改问题39个;

打击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3起,查处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案件15起,办结231起环境信访案件,推动污染问题及时解决;

加强辐射安全监管,对216家核技术利用单位评估报告进行质量审核,确保全市放射源安全可控;

……

一系列“组合拳”背后,是我市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要求,提升环境治理实效的不懈努力。

为提升环评审批服务效能,我市还编制《许昌市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环评服务指南》,为招商工作提供环保政策指引,对重大项目坚持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加强政策宣讲与业务指导,目前全市共有13607家企业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

作为生态环境监管的“眼睛”,我市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持续强化:建成1座交通环境监测站、10个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站,基本形成了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累计质控自动监测站84个、排污单位46家,自动监控数据调度处置率达100%,位居全省前列。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新起点,我们将持续贯彻中央、省、市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聚焦‘两高四着力’,扛稳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屏障,以生态环境高效能治理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许昌,为实现‘两融五城四跃升’注入强劲生态动力。”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编辑:毛志刚   杜鹏勃     校对:张文正

责编:肖涛                     终审:刘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