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银幕与城市烟火中的光影记忆 光影盛宴点亮暑期文化生活

2025-08-15 09:54:24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张铮

我要分享:

摘要:

农村放映露天电影的场景。资料图片

《南京照相馆》铭记历史,《东极岛》展现人性光辉,《戏台》演绎梨园荒诞,《罗小黑战记2》师徒再踏征程……

这个暑期,步入影院享受一场视听盛宴成为一种假期生活方式。源源不断的新片,持续推高电影市场的热度,同时也为观众带来多元化的观影选择。

伴随着火热的暑期档,许昌人都有哪些观影记忆?8月11日,让我们走入影院,探寻许昌人的观影记忆。

暑期档掀观影热潮

“看完影片,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这句话很振奋人心。”当日,在市区万达影城,看完《南京照相馆》的市民王女士表示,“暑假带孩子看这类电影很有意义。影片能让孩子更直观地了解历史,比单纯说教更有意义。”

当前暑期电影市场持续升温,多部影片陆续登陆暑期银幕,《南京照相馆》等爱国题材电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后,记者走访市区多个影城,了解到暑期观影者显著增加,售票处及休息区均可见市民有序排队,等候入场。其中,以《南京照相馆》为代表的爱国主义题材影片的上座率持续领先。

“今年暑期档电影题材丰富、供给充足,为广大观众提供了多元化选择。”采访中,市区一家影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暑期《长安的荔枝》《罗小黑战记2》《你行!你上!》等新片集中公映,影院上座率显著提升。

带着孩子看《浪浪山小妖怪》的宋女士说,《浪浪山小妖怪》这部影片虽然以《西游记》为背景,却用当代人的眼光重塑古典奇幻故事,引起观众的共鸣。

“暑期孩子放假了,可以陪他好好放松一下,给孩子的暑期生活留下一份温暖的记忆。”市民周鸿说,电影院不仅环境好,而且有观影氛围。

曾经热闹的工人文化宫已不复存在。资料图片

露天电影让人忆起童年美好

近日,市区一些小区、广场等地,都支起了银幕。晚风里,与家人、朋友一起坐在幕布前的板凳上观看电影,是一件很舒心的事情。晚风里仿佛带着旧时胶片的味道,恍惚间,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那些片段,又在眼前清晰起来。

8月11日,夜幕降临,在市区华佗路一小区门口,幕布升起,国产动画大片《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精彩画面在夜色中徐徐展开。

光影交错间,居民们搬着小板凳围坐在一起,孩子们兴奋地指着屏幕讨论剧情,大人们则在晚风中重拾儿时露天观影的温馨记忆。

“小时候,一张幕布、一部放映机、几张板凳,就构成了露天电影的全部要素。”50多岁的市民周虹告诉记者,小时候一听说要放电影,大家就背着小板凳出来抢位。就算放映时出点儿小岔子,看电影的人也不会当回事儿,照样看得津津有味。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走入电影院,吹着空调,欣赏高品质的音画,使得露天电影经历了一段暗淡时光。

如今,随着文化惠民举措的不断深入,露天电影再次走入居民小区、村庄,为人们带来快乐。

露天电影承载着几代人的美好回忆,它不仅是一种观影方式,更是一种凝聚情感、共享欢乐的社交场景。

“能在家门口看露天电影,感觉太好了!既有儿时的情怀,又能拉近邻里距离,真好!”市民杨丽说,好久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感觉像回到了小时候。

“我家楼下的空地是一个电影院,在夏天的夜晚它不再出现,如今的孩子们已不懂得从前,那时候的人们陶醉过的世界……”歌手郁冬曾以《露天电影院》为题创作过一首歌,歌词流露出的对露天电影院的怀念之情,让很多人产生了共鸣。

大家坐在幕布前,晚风拂过发梢,银幕上的光影明明灭灭,似乎和某年的记忆相重合,眼睛里看的是新故事,心里念的却是旧时光。

老影院里藏着青春记忆

现在要去看电影,你的第一反应是哪里?胖东来影城、万达影城、中影MAX国际影城……如今,许昌观影场所越来越多,观影环境也越来越好。

从露天电影到豪华影城,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无数许昌人见证了几十年的影视变迁。那么,许昌曾经有哪些电影院?

春秋影剧院、人民电影院、工人文化宫、许昌影剧院、许昌县委礼堂、行署礼堂、许州影剧院、光明电影院等,许昌市区的影剧院曾有十几家。

春秋大剧院原名大众剧院,与附近的灯塔曾是市区的重要景观。20世纪70年代,大众剧院更名为地区影剧院;1985年,改为春秋大剧院;2013年,该剧院被拆除,整体纳入曹魏古城建设范围。

工人文化宫于1955年5月落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它是市民主要的文化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电影院曾被视为许昌标志性建筑。2014年,工人文化宫电影院被拆除。

1953年成立的人民电影院有过辉煌的业绩:票房收入居全省前列,2012年2月8日,人民电影院暂时停业,2016年8月8日被拆除。

许昌市影剧院有上下两层,能容纳观众1800多人,经历过两次翻修,大门南侧有4个售票口。2002年,许昌市影剧院退出市场。

“小时候,我们学校经常组织看电影。”市民许春华说,《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影片就是学校组织看的,很多同学看着看着就哭了。

在人民路与古槐街交会处,曾经有一个叫许昌影剧院的老电影院。由于设施和条件相对较好,许昌影剧院曾被列为许昌市中小学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当时,每个学校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去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包场”成了那个年代学生看电影的代名词。

这些曾经为无数人带来欢乐的电影院,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留给人们的是难忘的记忆。


编辑:李翊飒   杜鹏勃     校对:李    炎

责编:王   婵                   终审:刘力华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