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供排水监管中心泵站管理所的城市排水防涝智慧指挥平台大屏幕
核心提示
三夏热未尽,时序已是秋。
最近两天,“许昌蓝”刷爆朋友圈。大家在抬头仰望湛蓝天空朵朵白云时,市区排水防涝体系提升工程也在紧张施工中,织密着一张看不见的民生“幸福网”。
在城市的繁华背后,错综复杂的排水管网如同城市的“地下血脉”,承载着雨水与生活污水的排放重任。
排水防涝体系提升工程,是城市发展中的“民生大事”,也是居民家门口的“关键小事”。今年以来,我市将排水防涝体系提升工程纳入市定10件重点民生实事,通过管网扩容建设、雨污分流改造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城市血管”焕新升级。
目前,排水防涝体系提升工程进度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火热的施工现场,关注这座城市正在经历的“蜕变”。
项目说明
项目名片
许昌市2025年民生实事涉及排水防涝体系提升工程,涉及9个项目(魏都区5个,建安区3个,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总投资2.97亿元,计划新建及改造雨水管网20公里。
项目进展
截至目前,已完工项目4个(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魏都区1个,建安区2个),正在推进项目4个(均为魏都区),未开工项目1个,涉及建安区的许昌市建安区农大片区排水设施建设项目,正在协调拆迁清表。
项目已累计完成管网建设15公里,占年度目标任务的75%;其中,魏都区5个项目完成管网建设4公里,建安区3个项目完成管网建设9公里,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雨水管网排涝项目完成管网建设2公里。
许昌加快建设“地下生命线”
鸟瞰许昌,楼宇密集,道路蜿蜒。与地上路网同样密集交织的,还有一张“看不到”却不断编织着的“地下生命线”……
与公路网、铁路网等相比,城市地下管网蛰伏地下,鲜为人知。但事实上,它被称为城市的“血管”和“神经”,是城市运转的生命线,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保障。因而,建设城市地下管网是一项不折不扣的“里子工程”,意义重大。
8月18日,天气依然很热,在市区八一路雨水管网改造项目施工现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挖掘机、压路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在工地上来回穿梭,施工人员紧密协作,铲土清淤、管道安装、路基铺设……他们专注于手中的每一道工序,只为确保工程按时、高质量交付。
沿着沟槽往里走,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对已经铺设好的管网进行回填和压实作业。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沙土填入管网周围的空隙中,并用压路机进行反复压实,以确保管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这一环节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稍有疏忽就可能对管网造成损坏或影响正常使用。”正在施工的工作人员表示。
“八一路是中心城区的一条主干道,存在雨水无法排放的问题,以前下大雨都是采取移动泵车抽取雨水的方法,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个项目主要解决劳动路(建安大道—天宝路)、八一路(洞上社区—清潩河)沿线积水问题。”魏都区水利局总工程师刘洋告诉记者,目前该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已完成总量80%,全线25个基坑,已恢复通行4个,正在扫尾回填作业17个。计划本月底八一路机动车道恢复,11月中旬临河泵站建成投用。
另外,莲城大道排水管网提升改造,新建莲城大道(塔东街—清潩河雨水管网)1.6米至2米管径雨水管网及泵站,解决文峰路快速通道强降雨积水问题。目前,该项目完成管网建设1.1公里,已完成总工程量90%,莲城大道毓秀路以西路段已恢复通车,毓秀路以东路段顶管全部完成、泵站浇筑完成。
今年汛期,让市民牟淑君感到意外的是,她所居住的澜菲溪岸小区没再发生积水的情况。去年,我市对灞陵路南段和屯田路中段新建了雨污水管网,提升排水能力,有效解决了该区域积水问题。
其实,优化排水防涝体系,许昌一直在行动。
魏都区新兴路与工农路交叉口日月苑小区积水点进行改造,积水问题得到解决;东城区实施市南海街小学积水点整治,新建雨水管网1.4公里,显著提升排水能力,积水问题得到解决……这些工程项目,是我市持续提升排水防涝体系的缩影。
让污水走污水管、雨水走雨水管,这是治理和解决城市内涝的基本之道。近年来,我市水利部门针对排水管网存在问题精准施策,从解决收水区域大、排水路径长、管网盲区、雨污分流等问题,一点一策制订方案,解决部分区域积水问题。
我市中心城区在2022年—2024年实施积水点整治项目36个,消除雨水管网盲区9处,雨污混接1处,雨水管网排水能力提升26处,整治区域雨水管网排水能力在降雨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累计完成管网建设15公里
家住市区湖滨路的王军,至今难忘雨季的窘迫:“每天上下班必经之路华佗铁路桥,每到汛期桥下会有短时积水,影响居民通行。”
如今,随着湖滨路排水管网提升改造已完工,王军的担忧化解了。新建湖滨路(华佗路—西大街)1米管径雨水管网及闸门,解决原华佗路立交桥排水路径较长、易发生立交桥积水问题。
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雨水管网排涝项目已完工,完成管网建设2115米,解决了五里岗路片区、屯田路片区、瑞祥路片区等区域的排水问题。其中,五里岗路片区雨水管网工程中,新建雨水管道D2400共365米,入河闸门1座;屯田路片区雨水管网工程新建1座一体化泵站,新建雨水管网D800-D2000共257米,污水管D500共192米,同时配备潜水轴流泵4台;瑞祥路片区雨水管网工程新建雨水管6道D1200共1301米。
建安区城市排水管网改造提升工程已完工,完成管网建设约4.2公里。其中,瑞贝卡大道路段建设D1200雨水环通管道340米,D2000雨水管道190米,一体化智能预制雨水泵站1座,钢管DN800强排管道60米,D2000入河管道70米,PE管De400管100米,钢筋混凝土泄压井1座,800KVA 箱变1座;许由路(文苑路至清潩河)路段建设D1500管道2368米,双雨水口兼检查井62座;运粮河街路段建设D800管道426米,D300管道40米,双雨水口兼检查井11座,双箅雨水口11座。
许昌市精细化工园区道路雨污管网提升及雨水收集建设项目已完工,完成管网建设4.7公里。其中,瑞贝卡大道(创业路—新107国道)敷设雨水管网(DN800-DN1500)4700米、雨水检查一井235座;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共计8处,其中设置调蓄池8座、提升泵站8座、配套压力管800米、雨水检查井23座、雨水口20座。
民之所忧,政之所向。许昌市2025年民生实事涉及排水防涝体系提升工程,涉及9个项目(魏都区5个,建安区3个,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总投资2.97亿元,计划新建及改造雨水管网20公里。主要涉及魏都区八一路雨水管网项目、建安区城市排水管网改造提升工程等一批影响较大、群众关心的积水点整治项目。
截至目前,排水防涝体系提升工程已完工项目4个(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魏都区1个,建安区2个),正在推进项目4个(均为魏都区),未开工项目1个,涉及建安区的许昌市建安区农大片区排水设施建设项目,正在协调拆迁清表。
排水防涝体系提升工程已累计完成管网建设15公里,占年度目标任务的75%;其中,魏都区5个项目完成管网建设4公里,建安区3个项目完成管网建设9公里,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雨水管网排涝项目完成管网建设2公里。
不断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
众所周知,在城市中,一场小雨形成的降雨量,大多可通过地面生态绿化设施、城市中蓄水湖池等途径吸收。但是,当遭遇持续性强降雨天气时,去水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排水管网系统的排水能力。
那么,随着排水防涝体系提升工程持续推进,不少市民会问咱许昌的排水防涝体系都包含哪些方面?
许昌市中心城区面积134平方公里,下辖2个行政区和3个功能区,包含11个立交隧道,45座雨污水泵站,1408公里雨污水管网,城区内入河雨水口104个。
许昌中心城区共有8条河道,其中,有防洪排涝任务的5条,分别是清潩河、灞陵河(含灵沟河、幸福渠、长店沟、运粮河4条支流)、小洪河、护城河、许扶运河;无防洪排涝任务的3条,均为人工开挖景观河道,分别是饮马河、天宝河和中央公园水系。
另外,城区45座雨污水泵站,如同城市中看不见的“守护者”,通过强大的抽水系统,能够迅速将积水抽出并排入排水管网,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此外,中心城区还有18台移动泵车,在汛期它们会奔赴容易积水的点位,做好应急抽排准备。
其实,一直以来,许昌的排水防涝体系在默默守护着城市。按照《许昌市城区排水防涝调度方案(试行)》《许昌市河湖水系防汛调度预案》,科学调度河道水位与雨水管网、泵站开启,结合天气预报,降雨前中心城区河湖水系分时段、分河道、分区域,采取自下而上大流量梯级泄水方式,提前预泄、降低水位,适时开启雨水口及泵站,排空管网与泵站集水池存水,保障降雨期间排水正常。降雨期间,根据河道分段水位和排水口高程,优先排放易涝区域雨水,确保区域排水急缓有序等措施,有效应对强降雨极端天气。
不过,排水防涝体系提升工程是内涝防治的重要手段。许昌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防汛排涝能力,从最难处入手,向最好处努力,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提升城市韧性,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
施工过程中,在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施工方通过灵活划分施工标段、减少道路封闭时长、降低噪声污染、提高工作效率等多项举措,最大限度保障市民出行及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完工,将极大缓解强降雨天气城区路面短时积水问题,让城市变得更有“弹性”和“韧性”。
“我们将持续推进排水防涝项目建设进度,结合工程特点、施工要求,督促项目建设单位按时完工。”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下一步,我市水利部门将持续推进项目督导,对于主路面施工完成的项目,督促施工单位加快完成扫尾工程,恢复交通通行。同时,重点对八一路项目、莲城大道项目进行督导,紧盯工期节点要求,督促项目建设单位按时完工,让民生工程更惠民。
记者手记
撑起城市“里子”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防洪排涝体系不仅是保障其安全、高效运转的生命线,更是其应对自然考验时展现韧性与智慧的关键。
每年汛期,都是对城市防汛能力的严峻考验。而城市排水系统、地下管网设施则是“里子”。我们在改善城市环境、增进民生福祉时,不仅要抓好“面子”,更要注重“里子”。
今年,我市将实施排水防涝体系提升工程列为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通过对重点路段排水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新建改造排水管网20公里,提升城市韧性,筑牢城市安全“生命线”。
排水防涝体系提升工程建设仍在持续推进。一项又一项改造工程的实施,不仅是我市防洪排涝体系不断完善的有力见证,还让这座城市在面对风雨时愈发从容。
如今,已经改造完成的道路干净整洁,车辆川流不息,居民乐见成效。同时,在我们的脚底下,一条条管道,埋下的不仅是钢筋混凝土,更是城市治理的为民初心,使得城市“血脉”更加畅通,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编辑:李咏梅 刘靖雯 校对:艾文
责编:毛志刚 终审:刘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