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小蝎子”变成“活黄金”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襄城县库庄镇黄桥社区的河南盈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养殖大棚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在这里,一场关于特色养殖的“生态实验”正在悄然进行——东亚钳蝎,这种传统药膳中的珍贵食材,如今通过智能化、生态化养殖模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推开黄粉虫养殖室的门,一股温热湿润的气息迎面而来。墙上的智能温控器显示,室内温度恒定在27摄氏度,湿度也保持在适宜范围。成堆的黄粉虫在特制的饲养箱中蠕动,工作人员正将切碎的胡萝卜和南瓜均匀撒入。“这些是高蛋白饲料,能保证黄粉虫营养充足。”河南盈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王小六介绍。

记者了解到,黄粉虫是东亚钳蝎的食物,但蝎子只吃活虫,这对养殖提出了苛刻要求。为此,河南盈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门打造了恒温恒湿的虫室,通过智能化调控系统,确保黄粉虫存活率。

“虫室周期性产出上百公斤活虫,完全满足蝎子的需求,形成自给自足的生态链。”河南盈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崔帅涛告诉记者。

穿过虫室,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蝎子养殖区。刚靠近大棚,便能感觉到一股热浪瞬间袭来,温度计显示棚内温度已高达60摄氏度。东亚钳蝎喜高温高湿,技术人员便通过自动洒水装置和多层保温材料模拟野外环境。

大棚内,一排排多孔砖和蛋托整齐堆叠,形成蝎子的“天然公寓”。不少蝎子正趴在砖缝间,有的挥舞着钳子在捕食活虫。

蝎子浑身都是宝,其药用价值尤为显著,因此在市场上有着广泛的需求。崔帅涛表示,蝎子既是上好的药材,也是最佳的食材,多年来市场价格持续走高,行情非常不错。

“现在每天就在基地里给蝎子喂食、清理养殖架,活儿不算重,还能按月拿到好几千块钱。这收入比出去打工少不了多少,关键是能守着家,日子过得踏实舒心。”正在养殖基地忙碌的村民金建民笑着说道,脸上满是满足的表情。据了解,目前该公司已吸纳多名村民就近务工,每人每月增收数千元。

从黄粉虫养殖到蝎子培育,再到未来的深加工,河南盈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智能化调控和生态循环技术,打造了一条绿色高效的特色养殖产业链。

“目前我们已投放3000公斤种蝎,建设了145座养殖大棚。”崔帅涛说,预计明年9月首批成品蝎即可上市。除了活蝎销售外,该公司还计划延伸产业链,建设中药生物质提取加工线,开发蝎毒保健品和药膳原料,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编辑:刘   磊   杜鹏勃     校对:孙    

责编:毛志刚                  终审:杨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