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读懂传承千载的浪漫

2025-08-29 09:49:22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张铮

我要分享:

摘要:

版面设计:李炎

核心提示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古往今来,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被文人墨客赋予独特的意象,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七夕便是其中最浪漫的一个。

一年一度的七夕如约而至,主题市集、浪漫晚餐、鲜花蛋糕等“浪漫经济”不约而同地升温。那么,七夕从何而来,又有哪些传统习俗呢?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走访。

“浪漫经济”点燃消费热情

8月29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一年一度的七夕。作为中国传统浪漫节日,七夕也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如今,七夕的寓意被赋予了更多色彩,它不仅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浪漫时刻,更是商家促销的大好时机。

连日来,记者走访市区各大商圈发现,多个店铺、品牌开启促销模式,争相推出浪漫主题的体验类、促销类活动,吸引客群进店消费。与平时相比,鲜花、黄金等都迎来了一波小热潮。

“我们推出了七夕优惠活动,价格比平时优惠,而且作为礼物送出去也有仪式感。”市区某商场黄金专柜店员李双告诉记者,如今,年轻人选购礼品既追求浪漫又注重实用,特别是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国风系列产品,成为许多消费者的首选。

8月27日下午,记者来到市区劳动路、西大街的几家花店,只见店员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忙着制作花束,有的和顾客核对送花地址。

“和往年一样,送花玫瑰是首选。不过,年轻人审美多样化,今年热销的鲜花不仅有玫瑰,还有满天星等清新风格的花。”市区劳动路某花店店主张女士告诉记者,每年七夕前一周,店里的订单量就迅速上涨。

此外,各大电商平台也纷纷推出“浪漫七夕节”促销活动,让“浪漫经济”释放出新活力,进一步拉动消费增长。记者在某电商平台输入七夕进行搜索,显示商品不仅有鲜花套餐,还有烘焙、餐饮套餐,这些套餐主打“七夕限定”“七夕专享”和“特惠”。

近年来,七夕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青睐,节日期间的优惠活动,让消费者尝到了甜头。

不少商家利用节日消费契机,创新消费场景,充分挖掘利用节日资源,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让“浪漫经济”释放新活力。

随着七夕“浪漫经济”的热度逐年攀升,也反映出市民对传统节日的认同不断增强,大家更加注重礼物的寓意、品质和独特性。

为何是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随着“浪漫经济”的火热升温,不少人会问七夕为何是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还记得幼时背过的诗吗?浩瀚的银河两端,牛郎和织女遥遥相望。每逢七夕,两人相会于鹊桥。

“七夕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被赋予浪漫色彩流传上千年,这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密不可分。”襄城县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宋惊涛告诉记者,《诗经·小雅·大东》中有对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歌咏,但那时还未出现具体情节;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一诗描绘了传说的大致情节。

东汉画像石《牛郎织女图》以星象与人物结合的形式,生动表现了这一神话:牛郎牵牛仰望,织女坐于织机旁,二人隔云气纹象征的银河相望,体现“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境。

七夕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千古爱情传唱,使其成为象征传递情感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现代人把七夕誉为佳期如梦的“中国情人节”。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牛郎织女传说的完整记录最早见于《述异记》:“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后来,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如《述异记》所记;另一类加入了织女是西王母外孙女,王母以簪划出天河阻挡追赶的牛郎,以及牛郎织女相见时有喜鹊搭桥等情节。这个传说浓缩了中国传统社会农民对于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生产方式的美好向往,深受百姓欢迎,因而形成节日。

七夕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提及七夕,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对于七夕文化习俗却不甚了解。

许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韩晓民在《民间记忆》一书中写道:“七夕是少女的节日,又称乞巧节。七夕之夜,少女会梳洗打扮,在庭院内摆上香案,用瓜果遥祭织女,乞求心灵手巧。”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见于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节的记载。

在古代,七夕是女子展示才艺、祈求心灵手巧的重要日子。她们会在月下设坛,摆上瓜果、针线等物品,通过穿针引线、制作手工艺品等形式,向织女祈求智慧和巧手。这项活动不仅是对女子技艺的考验,更是对她们心灵手巧的一种赞美和向往。

市民陈荣军说,小时候每逢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她会和玩伴儿将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再打开盒子看蜘蛛网的稀与密,如果网密了就是“得巧多”,网稀了就是“得巧少”。

此前热播的电视剧《延禧攻略》中,便有宫女将绣花针投于水中,以能将针浮于水面者为巧,祈求织女赐予自己一双巧手的场景。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装饰品等,其实也都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这些古老的文化习俗仿佛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智慧。”宋惊涛说,如今人们对“穿针乞巧”“投针验巧”等传统习俗既好奇又尊重,从这些习俗窥见女子对月穿针乞巧、追求美好爱情的心愿。

此外,古人对天文有浓厚兴趣和敬畏之情,七夕之夜,仰望星空,寻找牛郎织女星,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习俗。在晴朗的夜晚,人们聚集在庭院或河边,一边欣赏璀璨的星空,一边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对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在宋代,七夕观星更是融入了文人墨客的生活,他们在这一天赋诗填词,表达对爱情的赞美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苏轼的《鹊桥仙·七夕》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七夕,这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犹如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相逢,现代人更注重相亲相爱之人的团圆,这才是传统节日的存在感。


编辑:李      杜鹏勃     校对:赵   

责编:李建山                  终审:杨红卫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