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2 09:36:28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记者 毛迎 文/图
我要分享:
许昌文庙大成殿
核心提示
快乐的暑假结束了,孩子们又迎来了“开学季”,莘莘学子返回校园开始新学期的学习。
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注重孩子的成长与教育,许昌亦不例外。许昌教育事业源远流长。封建社会时期,许州官学时兴时废、时起时落,而私学从未间断。书院、私塾、义学(或义塾)、村塾、家塾……这些都证明了许昌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本期《人文许昌》带您探寻许昌人的“求学记忆”。
许昌文庙
历史悠久的“文化地标”
8月30日,星期六。与曹魏古城南大街交会的文庙前街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文庙前街是一条非常古老的街道,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许昌市地名志·征求意见稿》第九册记载: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许昌文庙迁于此,次年在文庙东侧建立州学。
文庙又称黉学,因此这条街最初名为黉学街。
明代刊印的许州州学图直观地展现了昔日文庙宏大的规模。按照该图中轴线上的建筑顺序,从南向北依次为:大成坊、仪门、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而文庙东边,即现在的春秋楼景区,应是过去的黉学所在地,设有严师堂、尊经阁、杏坛等建筑。
如今的许昌文庙隶属春秋楼景区,该景区中间大院是供奉关公的春秋楼主景,西边大院是供奉孔子的“文庙”景点。文武两圣人的庙宇相毗邻,这样的景象在全国实属罕见。
走进文庙院内,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硕大的青石麒麟照壁。绕过照壁,一个弯月状的“迷你池塘”呈现在眼前。它的名字叫泮池,这可是古时学宫的重要象征。泮,是古代的学校。按照礼制,诸侯一级的学校,只能东西面通水,称为泮宫;天子一级的学校,可四周环水,称为“壁雍”。封建科举时代,考中秀才称为“入泮”“入学”,意即进入孔学的大门。
跨过泮池,便到了饰有五脊六兽的戟门,这是明代的建筑。封建社会,要想进入戟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任何人都得将所带兵器、仪仗存放于此,以示对孔子的景仰和敬重。
孔子被世人称为“大成至圣先师”,许昌文庙的大成殿因此而得名。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飞檐翘角,绿色琉璃瓦覆顶。在屋檐上方,“文圣”两字刚劲有力。里面正中是孔子塑像,左右两侧分别肃立着颜回、曾子、子思和孟子的塑像。
许昌文庙古建筑群主要文物建筑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整体布局完整,文物年代久远、精品众多,历史信息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独特的人文魅力,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16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云书院
为明清八大书院之一
襄城县的紫云山,据说因常有一团紫云笼罩而得名。山上的紫云书院更是久负盛名,曾为中原程朱理学的弘扬地,堪称许昌古代教育的骄傲,可谓襄城县古代最美“高校”。
初秋时节,沿着紫云山的山路一路攀登,远远看到钟楼与鼓楼和紫云书院的门楼相望。门楼依山势而建,庄重古朴,正悬写有“紫云书院”字样的匾额,左有“酌古”二字,意为研究古代,以史为鉴,博古通今。
紫云书院历史悠久,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时任浙江按察使的李敏,母丧回乡守制期间创建紫云书院。
李敏因爱紫云山之秀丽、清幽,建房三楹,集书数千卷,与学者讲习其中。后来,学者日众,室不能容,遂扩建为书院。太子朱祐樘(后为弘治帝),书画家沈周,清代文学家李来章、耿介,武状元李春奇等人曾在此读书或讲学。
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宪宗皇帝感于李敏的义举,赐名为“紫云书院”,并扩大规模,兴建了门楼、大成殿、藏经阁、钟楼和鼓楼、文昌祠等。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紫云书院藏书上万册,学生有五六十人,足见其学风之盛。太子朱祐樘为了感谢恩师李敏,在西山上修建了望月亭,供凭栏吟词作赋。
紫云书院久负盛名,为明清八大书院之一。
紫云书院正堂为大成殿,殿内有李敏塑像,塑像上方挂着一块写有“理学真传”字样的匾额,塑像后写有“身在庙堂,体恤民疾,革新赋制,丁忧乡里,修复书院,恩泽后世”等24个金色大字,这是对李敏一生的评价。
也正是在这间书屋里,朝廷官员李敏实现了自身价值的硬核转变,成为一个文化使者,广布师德师风,惠及当地民众,践行先贤“达则兼济天下”“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的思想精髓。
这条街道
与科举考试关系密切
许昌以“文化”命名的街道有两条,一条文化路,一条文化街。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周边学校比较多,与“文化”二字相得益彰。
如今的文化街东西走向,东起安怀街、西至榆柳街,全长约700米。道路不长,路面很窄,乍一看是一条不起眼儿的小街,但在这条小街上,曾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故事。
“别看文化街不长,以前可是既有幼儿园、小学,又有初中,每逢上学、放学时,人流量非常大。”8月30日,在安怀街与文化街交会处,60多岁的市民周志安正在和朋友聊文化街的过往。
周志安所说的是文化街近几十年的变化,再遥远一些的故事,我们只能从文献资料中寻找答案了。
1933年出版的《许昌县志》附有一张民国时期许昌城的地图。这张地图没有文化街的标志,在文化街的位置上显示着一条名为考棚街的小街。
顾名思义,考棚街与旧时科举考试有着紧密的关系。据史料记载,考棚街(今文化街)东起安怀街,西至衙前街。旧时该街道两侧搭有不少考生居住的临时棚,因此叫考棚街。
已故许昌名绅李季安的《忆民国时期的许昌县城》一文中这样记述考棚街:“因岁科童生应试,场外多设考棚,该街形成笔、墨、纸、砚和书画、古董、揭裱、箱卷的交易市场。”由此可知,文化街在古时是科举考试的考场所在地,因读书人聚集,形成了“文化用品一条街”。文化街时至今日依然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文化街小学很早就有了,老许昌称之为‘文小’。”周志安说。文化街小学始创于1948年10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昌创建的第一所小学。在这所学校内,生长着一棵树龄约400年的古槐,它见证了文化街数百年的变迁。文化街小学东侧、文化街北侧坐落着文化街幼儿园。这也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许昌市教育志》记载,1952年2月,这所幼儿园便成立了,它是当时许昌专区第一所幼儿园。
文化街小学西北方向是许昌市第二中学的原址。2009年,该校整体搬迁,原址遂被开发。如今的文化街东段有幼儿园和小学,店铺多销售文具;西段是居民区,挂着烩面、大盘鸡等招牌的饭店云集,充满了烟火气。
编辑:王 婵 李孟达 校对:常 烨
责编:肖 涛 终审:黄双燕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